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

儿童资源网

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


  这样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成人后缺少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逆来顺受,被人视作“畏缩者”、“胆小鬼”。另一种则具有非常强烈的逆反心态,对于任何权威都怀有敌意,企图挑战。他们成人后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会处处碰壁,最终变成性格乖戾的“孤家寡人”。
  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都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成为“支配欲旺盛的父母”。聪明的父母应该会平衡对待孩子的尊重和正确引导。
  尊重孩子应该从小开始,并贯穿在日常生活中。
  首先,要和孩子平等对话,注意和他们对话的语气,倾听他们的想法。
  第二、注意对孩子的评价,小孩子对自我的认识很大程度建立在他人评价之上,所以父母不要轻易做出消极评价。
  第三、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第四、不要当着旁人教训孩子,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
  第五、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辨别是非,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学会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六、尊重孩子不等于盲目迁就孩子。
  在一个家庭里,最怕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剑拔弩张的气氛。只有在双方尊重的环境里,家长才能更有效的引导孩子,而孩子也更容易心服口服。
  在尊重气氛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他们会懂得该如何去尊重他人。这对他们成人后的生活质量会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第7章
  “你还小,让我来帮你!”──不必要的帮助阻碍了孩子智慧和性格的发展
  1、蒙台梭利的一篇观察日记
  一天,孩子们围成一圈,有说有笑。圈子中间放着一个水盆,盆里漂浮着一些玩具。
  学校里有个刚刚两岁半的男孩。他独自一人站在圈外,看得出,他充满了好奇心。我饶有兴趣地在远处观察着他。他开始慢慢走近其他孩子,想挤进出,但他没有力气,挤不进去。于是他仍站着看着周围。那张小脸上流露出来的思想非常有意思,当时我要是有个照相机把他拍下来就好了。
  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一张小椅子上,显然,他决定把椅子搬到这群孩子的后面,然后爬上这个椅子。他开始向椅子走去,脸上露出希望的神情。正在这时,老师走过去蛮横地(她可能会说是轻轻地)抓住他,把他举过其他孩子的头顶,让他看水盆,还说:“来,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
  小家伙虽然看到了那个水盆和漂浮物,可是他脸上原来那种使我觉得非常有趣的欢欣、探索和期望的表情,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一种“相信别人会替他做事”的孩子的那种呆滞表情。
  这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一篇观察日记。
  尽管这个小孩终于看到了漂浮的玩具,但他却没有机会体验成就感。本来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征服障碍,从而获得自我实现的快乐。然而这个机会却被老师在无意中剥夺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是激励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动力。人有不同层次的需要,从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到社交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最高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就要求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当实现了目标,他们会感受到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哪怕是很小的孩子,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回到文中开头的孩子,“看到那些玩具”可以带给他快乐,但如果允许他使用智慧、尽自己的努力才能发展其内在能力,可以带给他狂喜。而老师并没有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和表情,在小家伙努力尝试而且快要成功的时候,老师不分青红皂白,终止了他的努力,阻碍了他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