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四)
这些都是崇高的目标,但是问题依然存在: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在理想的目标和日常的实践中间搭起一座桥梁呢?我们该从何处着手呢?
第三节 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答案似乎存在于制定一个结合了长期和短期努力的计划。首先,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认识:品质教育取决于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品质特征无法通过语言传输,而必须通过行动传达。
长期计划的第一步是要关心孩子的想法和情绪,不要针对他们的行为、他们外表的服从或者反抗作出反应,而要对引起这个行为的真实想法作出回应。
我们如何能够意识到孩子的所想、所感呢?孩子会给我们提供线索。他们的情绪会通过他们的言辞、语气、手势、姿态流露出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我们心里的座右铭是:让我理解,让我表现出我的理解,让我在用词上不要表现出批评和谴责。
当孩子从学校回家时,表现沉默,不活跃,走路拖拉,我们从她的步伐就能看出,她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依照我们的座右铭,我们不应该用批评的话语开始谈话,例如:
“你那是什么脸啊?”
“你怎么啦?失去了最好的朋友?”
“你这次又干了什么?”
“你今天遇到了什么麻烦?”
既然我们要关心孩子的情绪,因此我们就应该避免那些只能带来厌恶的评论,避免那些让她希望再也不要回家的评论。孩子有权利获得声称爱他们的父母的同情的回应,而不是嘲笑和讽刺。例如:
“你遇到不开心的事了。”
“今天你不是很顺利。”
“看起来你今天过得很不愉快。”
“有人让你不高兴了。”
比起那些“出什么事了”、“你怎么啦”、“发生了什么事”的问句,以上的陈述句要更可取。问句表达的是好奇,陈述句则传达同情。不过即使是父母充满同情的话语也不能马上改变孩子的坏情绪,孩子需要时间来吸收父母理解的话语中所表达的爱意。
第四节 医治孩子的情感创伤
当丹尼尔告诉妈妈他被学校巴士的司机侮辱和推搡时,妈妈的责任不是寻找司机这么做的动机,也不是给司机找借口,她的任务是充满同情地回答孩子,用下面这样的话给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急救:
“那一定让你觉得尴尬极了。”
“你一定觉得很屈辱。”
“那一定让你很生气。”
“那个时候你一定非常讨厌他。”
这样的陈述会向丹尼尔表示他的妈妈理解他的愤怒、伤痛和羞辱,会让丹尼尔明白,当他需要她的时候,她就在那儿。就像孩子摔倒受伤时,父母会马上给孩子提供身体上的急救一样,父母同样需要学会当孩子情感受伤时向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急救。
毫无例外,孩子会向他们生活的环境学习。如果他们生活在批评中,他们就学不会负责任,他们学会的是谴责自己,学会寻找别人身上的缺点;他们学会怀疑自己的判断力,轻视自己的能力,怀疑别人的意图。而最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不停地预料即将发生的厄运,并且忍受于此。
让孩子感觉自己出了问题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批评。批评使他们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越来越渺小。孩子需要的是没有贬低的信息,而不是批评。
一位妈妈看到她七岁的儿子史蒂文用勺子几乎把整罐巧克力布丁舀到一个特大号的碗里,她正要指责他:“你太自私了!你只想到你自己!家里不是就你一个人!”
但是她已经知道这种定性评价的话是没有用的,向孩子指出他不好的人格品质并不能使他变成一个更有爱心的人。她没有说这些定性的话,而是说了一些没有贬低意思的话:“儿子,布丁要分给四个人。”“哦,对不起。”史蒂文回答说,“我不知道,我放回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