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里的家教智慧

儿童资源网

弟子规里的家教智慧


  3.行动上不迁就孩子
  我们喊孩子,孩子不答应,不要走到孩子面前和孩子说话,更不要对着孩子笑。这样容易减家长的威风,长孩子的气势。你喊孩子,孩子不答应,就把想说的话放一放,保持沉默。过一会儿,孩子一定会凑上来,问你:“妈妈,刚才你喊我做什么?”你只需回答:“不想跟你说了!”
  家长越不说,孩子越好奇,越想知道,下次他就会注意。小孩子最会察言观色,家长板起面孔,不理睬孩子,孩子会因为家长的生气而害怕,下次就不敢这样做了。
  4.家长要及时应答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多次模仿之后,孩子便形成了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当孩子喊家长的时候,家长不能及时应答,孩子很快就学会了。于是,当家长喊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不能及时应答家长。其实,孩子的不良习惯是跟家长学的,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5.重视“第一次”不应答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家长控制住孩子第一次的不良做法,烦恼就会减少。小孩子做错事,往往是因为是非判断力差,不知道这是错事。稍大的孩子,是因为对错误的警惕性不高,不认为这么做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
  当第一次发生孩子不应答父母的时候,父母要在第一时间制止他。家长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妈妈喊你,你不答应,是不对的!这样妈妈会生气!”“小孩子要尊重大人,当大人喊的时候,要及时应答!”“你不应答妈妈,是在伤害妈妈的感情!”这样,孩子就会重视应答这回事。
  6.告诉孩子怎么应答
  当孩子做某些事情,在生活中找不到范本的时候,他有可能不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为了防止孩子不知道怎么应答,家长有必要详细地告诉孩子,当父母以及家里的其他长辈喊他的时候,他要放下手上的事情,迅速走过去,站到对方面前,声音洪亮地问:“您找我有什么事?”如果距离较远,可以一边答应一边走过来。
  养成习惯后,即使同学、朋友喊他,他也会表现得很有礼貌。无论是谁,一旦感受到孩子对他的重视,就会更加尊重孩子。
  智慧2 从小事起,教孩子做个勤奋人
  《弟子规》曰:父母命,行勿懒。
  《弟子规》说,父母交代的事情,赶紧去做,不要偷懒。这是古人对孩子的基本要求,希望孩子具有孝顺的德行。到了今天,似乎已经没有哪个家长把这当成一回事了。
  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吓着!家长哪还舍得让孩子洗衣、做饭、收拾房间呢?只要学习好,有才艺,父母就感天谢地了。
  孩子如父母所愿地读了重点高中,上了重点大学。那么大学毕业后又如何呢?就能自如地生活吗?就能开创一番事业吗?
  《现代快报》10月3日载:南京某高校80后博士生黄某因为不做家务,与当大学教师的妻子屡屡发生矛盾,最后起诉离婚,直接导火索是妻子逼迫他饭后刷碗。
  湖南一部属高校里,来自襄樊的一位母亲,因为女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在28岁的女儿考上硕士后,就办理了病退,去女儿学校陪读。
  2010年7月14日,一篇题为《中国政法大学应届生因求职失败流浪街头》的新闻,称中国政法大学的应届毕业生黄某买错车票,流浪南昌街头。
  不知道当今的家长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一旦陷入这样的窘境,将会是怎样一幅欲哭无泪的情景!
  如果家长对孩子包办过多,孩子的大脑、身体没有得到充分锻炼,既影响智力发展,也影响孩子的做事能力。孩子不会做事,或者很懒不愿意做事,就会缺少生活体验,不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遇到一点困难就束手无策、消极沉沦,难以获得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