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巴菲特--爸爸给孩子的6堂理财课
有一天放学回家,女儿就在房门口贴了一张按摩的价目表,「吴氏按摩店」从此在家里掛牌营业;她正色地对回到家经常喊这里酸、那里痛的爸爸吴志扬说:「按摩全身要十五元,而且,要真的钱。」
吴志扬说,从此以后按摩完,都乖乖按价目表付钱,不敢讨价还价。
当然,金钱有更深一层的意义,有时是付出人生惨痛的代价,才能慢慢理解。
中美晶董事蔡文惠,过去曾任未上市盘商联谊会理事长,在未上市投资上重重摔过一跤,差一点爬不起来,他告诉今年念大二的儿子说:「easy money easy go.(钱来得快,去得也快)」出卖自己劳务与心力赚取来的金钱,才最踏实。
2选择:要先吃棉花糖?还是要更多的棉花糖?
《先别急着吃棉花糖》是目前金石堂书店非文学类排名第一的畅销书,书里面提到史丹佛大学曾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为了考验孩子能不能延迟享乐(delayed gratification),把一个四岁大的孩子带到一间房间,在他面前放了一块棉花糖,告诉他十五分鐘内如果棉花糖没有吃掉,就再给另一块作为奖赏,如果吃了,就没有了。
十五分鐘换一块棉花糖似乎很划算,但对一个四岁小孩而言,这十五分鐘真是最严厉的天人交战。
而这个实验在十年之后,再对同样的实验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当初能够选择坚定地等待,咬着牙熬过十五分鐘严格考验的小孩,十年之后,在学校和人际相处上,都表现比较好,也有比较好的抗压力。
事实上,棉花糖可以换做其他任何欲望,孩子成长过程要接受多少棉花糖的考验,放学了,同学吆喝一起去看电影,可是有补习课要去上;股票成功掛牌的一○四人力银行创办人杨基宽很喜欢跟孩子讲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五年前,曾有跨国性公司想要购并一○四,当时只要他点头,就能和许多电子新贵一样,一夕致富,拥有许多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金钱,但当时他考量到一○四还有未竟的社会责任,咬着牙拒绝了,五年之后,一○四在资本市场掛牌,换算市值,远远超过当时那家公司开出的报酬。
杨基宽说「选择」很简单,就是「为了大理想,放弃眼前的小利。」讲来容易,但往往选择大理想,眼前面对的都是严格的训练,所以为了学业上有令人满意的表现,得咬牙拒绝电影的诱惑,人坐在补习班里还会时时想起现在电影的情景、同学的笑声,想想这是多么严厉的考验。
「选择」定义很广,未必件件都是严厉的人性考验,也可以只是单纯配置的问题。联邦银行信託部经理蔡汉朝有一儿一女,儿子今年读建中一年级,他给孩子一个礼拜三百元的「可运用资金」,这笔儿子口中「为数不多,必须算计着过日子」的零用钱,到了夏天,饮料需求量大增,他正在考虑要不要「酌量加码」,也随口提醒儿子,「要算着点花」,结果,平常看似神经大条的儿子冷不防回他一句,「我知道怎么用啦!」蔡汉朝拍一下自己脑袋说,「唉!高中了,我都忘了原来他会算!」
儿子女儿花钱的方式也大不相同。蔡汉朝观察到,儿子喜欢把有限的零用钱存很久,然后集资买一个大东西犒赏自己,例如游戏机;只差一岁的妹妹,则是每天十元、二十元的零食不离口,「这也是选择。」蔡汉朝说,基本上只要没有不良嗜好,无论吃零食还是打电动,他都尊重孩子的选择。
3投资:「朋友是一本本好书,好书越多越好」
立委赖士葆的儿子打从念医学系开始,因为有一位企管系的名教授老爸,耳濡目染之下,就对证券投资兴趣颇高,大二时每天老远从阳明医学院下课,立刻飞奔到台大上「证券研习课程」,也跟爸爸请教股票经,教授老爸给他的建议却是,不管投资任何金融商品,终究都是在投资人。买股票,投资公司老闆,买基金,投资基金经理人,看对人,八成就不会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