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巴菲特--爸爸给孩子的6堂理财课
赖士葆顶着名教授光环,也阴沟里翻过船。几年前,他买了美国股票,结果熟识的美国营业员捲股票走人,他隔海打官司打了很久,花了不少钱,终于把股票要回来,结果这些股票后来又因为公司负责人操守不佳,最后沦为壁纸;赖士葆按着心脏苦笑说,他再也不做跨国投资,「太远了,看人就会失準。」
不过,世新大学郭迺锋教授提醒,人的投资要一视同「人」,不要小小年纪学会功利投资。现代许多父母努力把孩子往明星学校挤,为的是要和名人小孩作同学,但「投资人」其实是一种普世价值,不能有目的作后盾,他相信,如果只会用金钱的阶级,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未来恐怕难有更大的格局、有更大的成就与事业。
当然,投资标的百百种,不是只限定在「人」,在网路上自营健康食品的简健铭另有一套投资哲理。
简健铭的太太在台湾飞力浦上班,他为了孩子教育,辞掉原本优渥的财务主管职务,在家从事电子商务。傍晚,阳光撒在送孩子去补习班的车子里,脸上洋溢着笑容的简健铭说:「我把时间拿来投资孩子,这是全天下报酬率最高的投资。」
简健铭的儿子高一、女儿小五,一双儿女在爸爸建议下,从三年前就学习开始记流水帐,建构「收入」和「支出」的概念。他建立一种机制,鼓励孩子投资「未来」——就是每年岁末计算结馀,流水帐上的结馀数字多少,他给孩子的压岁钱就是多少;换言之,存款数字会有加成效果,存越多领越多,鼓励孩子省下眼前,就是投资未来。
显然,在有想法的父亲眼里,投资人脉、投资未来,比简单的投资赚钱观念来得更为广宽、更有价值。
4风险:「别花光口袋里最后一块钱」
赖士葆在孩子投资股票过程中从不主动干预,他只提醒儿子:永远别花光你口袋里最后一块钱;或许正给「风险」下了最佳的注解。
他告诉儿子,报酬和风险就像一张纸的正面和背面,永远紧紧相依,报酬多高,风险就多高。要搞清楚风险在哪里,有多少,赖士葆强调,他从来没有告诉孩子要躲避风险,相反地,应该勇于面对风险,因为不敢承担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而在商场纵横六十年,鲜有败绩的华新丽华荣誉董事长「焦师傅」焦廷标,一样提醒他的儿子「势不可用尽」的风险哲学。他很清楚,钱永远赚不完,如何在瞬间的机会中,把赚来的钱落袋为安,是他在投资场中致胜的重要关键。
从上海十里洋场出身的焦廷标,早年看尽许多人妄想一夕致富,却在洪流中惨遭吞噬的悲剧;这样的经验让他永远有风险意识,也把这样的经验告诉孩子:「势不可用尽,手中要常有应急钱,」所以他坚持口袋如果有一块钱,一定只能做八毛钱的生意。
蔡汉朝则说,孩子小时候对金钱观念不够稳定,消费风险就会大大提高。因此「风险课」经常在他家客厅活生生上演。
每次只要电视上一播放现金卡广告,不断传递那种「梦想一瞬间实现」的讯息,蔡汉朝说,他就忍不住对着孩子碎碎念,这种「公然设下消费陷阱」是不负责任的商业行为,「你以为现金卡不用还钱啊?不要相信这种广告!」边说还边拿起一旁的计算机,蔡汉朝敲着键盘告诉孩子,「你知道?你借五万元,一个月就要还将近一千元。」直到儿子抗议说,「我知道了,」他才会闭上嘴巴不再唠叨。
但蔡汉朝的想法很简单,他觉得就是要在平常时候警告孩子,否则等到孩子真正陷入卡债的恶性循环中,那就真的后悔莫及了。
5诚实:「能坦然面对自己的财务状况,就不易引发贪念」
中小信保基金董事长黄维生说,诚实理财,说穿了不过就是处理金钱时,坦然的态度。
他和太太经常就在餐桌上、在孩子面前讨论公司的财务状况,这个态度无形中也让孩子坦然面对金钱处理,他说,直到现在,孩子拿钱去买个东西,回来一定顺手把找回的钱放在桌上,一毛钱不差;而就读大二的小女儿每次要刷卡之前,一定也会打电话跟妈妈报备,母女俩还可以隔着电话讨论血拼的乐趣,他说,不诚实一定是从隐瞒开始,才慢慢到欺骗,只要连第一步的隐瞒都不做,诚实其实是自然不过的态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