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长大(2)
孩子在六到十二岁这个阶段,相对来说心理发展是比较安定的,没有很大的起落。六岁以前很多东西都已经完成了,包括决定他终身的个性、行为色彩、情感模式、亲密需求等。七岁以后,即便她和亲身父母发展一点情感,那种亲情并不深刻。爸爸妈妈要认同孩子,必须明白孩子有困难,不能要求孩子在身边就一定要依恋自己,就要跟自己亲密。要学会等待,最好的等待就是让孩子慢慢地度过心理认同期,等他慢慢把父母亲认同为自己的父母。
比如说,写信的这个女孩首先要和伯父伯母产生距离,虽然现实距离已经产生了,女孩走开了,但心理方面还要接受分离。伯父伯母不能像以前那样关心她,她内心会很困难,也许还会不停打电话联系,无意识地想保持亲密感。要应对类似的情况,爸爸妈妈首先要接纳孩子对伯父伯母的感情,甚至鼓励孩子去那个城市看望伯父伯母,放假的时候给她机会,让她满足亲密的需求。他们要明白孩子见伯父伯母不等于不爱亲生父母,见伯父伯母是因为她有亲密需求,这个亲密需求决定她内心的完整与安全感,周期性地回到伯父伯母身边黏一阵子,内心可以得到满足。如果父母完全拒绝她跟伯父家来往,封锁伯父家的消息,反而会使孩子不安,她会慌乱,不能踏踏实实地,有可能每一天都过得不好。爸爸妈妈一方面鼓励孩子和伯父伯母保持亲密,另一方面还要扮演好爸爸好妈妈的角色,给她很多关爱,尤其是要无条件地接纳她。这样,孩子的情感就会慢慢重建与回归。真正的回归有一个前提:孩子没有与父母产生隔阂。如果她回到家的这段时间跟爸爸妈妈不亲近,爸爸妈妈就伤害她,比如像刚才说的爸爸妈妈踢她打她,再想回归就会很难。孩子的内心永远会有孤独感。
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个案,有个妈妈因为“文化大革命”必须到山西劳动,就把孩子寄养在姥姥家,孩子当时还不满一岁,在姥姥家一直待到十三岁,要读中学才回到爸爸妈妈身边。爸爸妈妈在山西劳动时还生了一个女儿,妹妹从生下来跟爸爸妈妈一直没有分开,和父母特别黏糊,感情非常好。姐姐十三岁回到北京读初中,感觉跟他们三个人不是一家人,自己像个外人,从来不叫爸爸妈妈,一直到她二十五岁结婚都没有叫过。女儿在外面说“妈”说得很自然,一见了面,“妈”字就吐不出来,莫名其妙地内心特别紧张,非常焦虑。每到放假她就跑去看姥姥,叫姥姥叫得很亲,一直到姥姥去世。
这个个案中的那位妈妈后来对两个孩子非常平等,给妹妹买什么就给姐姐买什么,而且还更关注姐姐。否则姐姐永远会觉得不平等,认为爸爸妈妈就是爱妹妹,不爱她。
写这封信的女孩处在“双向情感”里,当她回到伯父伯母身边,会想亲生父母,觉得这样做对亲生父母有点残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又觉得对伯父伯母不公平,没有报答养育的恩情,孩子内心希望对两方面都好。如果她真的回到伯父伯母身边,也不一定还会那么安定,因为她已经知道真相,不可能像过去那么坦诚与简单。孩子在把亲密感分给爸爸妈妈和伯父伯母的过程中,会有摇摆,一会儿会这样,一会儿会那样,父母得允许她摇摆,给她支持。实际上,这个女孩并不是完全排斥父母的,她只是需要时间。她现在摇摆在两对亲人之间,但这种现象不会永远持续,她会慢慢选择主导,在那个地方待下来。一方面,会保留对伯父伯母的情感,关心他们,报答他们。另一方面,她会稳定,和自己的爸爸妈妈结成亲子关系。父母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完成这个过程,不要着急,也不要沮丧,往往越想努力改善关系,孩子回归的时间越延长。换一个角度想,有两对父母在疼爱自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如果这种幸福感建立起来,女孩就可以接受自己的情感变化,学着把两边的父母都当亲人,人生也会变得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