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长大(2)
对孩子来讲,心里难免会失落,没有陌生人的时候,跟自己亲生父母的关系很密切,继父继母来了,好像有一部分
爱就失落掉了,这是必然的。建议孩子在父亲或母亲再婚以后,学习放弃一些权利,更加独立自主,更懂事,替自己的亲人争争面子。在继父继母面前有礼有节,父亲或母亲一定很高兴,很感激。当他们在一块儿有些显得亲密的时候,就找个合适的理由回到自己的房间。肯定要有一段时间感到失落,普通的孩子一般要经过三到六个月,自己就处理好了,新的家庭生活也变得自由和满足。如果三到六个月以后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就需要跟自己的亲人谈一谈,看看怎样来解决。孩子也可以逐渐寻找社会情感,学习过积极的自我管理的生活,把亲人托付给继父继母,加快自己的社会化。
实际上,单亲家庭有一个“纠结”的危险,如果只有爸爸或者只有妈妈,害怕失去亲人就会牢牢地控制亲人。孩子会放弃很多东西来讨好亲人,这种纠结会使他完全失去社会化的动力,不愿意和人交朋友,总是回家看爸爸回来了没有,妈妈回来了没有。父亲或母亲重新结婚,则可以破坏这样的纠结,帮助孩子成长,让孩子知道自己是独立的,最终还是要和爸爸、妈妈分开,单独生活。来了新的家庭成员以后,“纠结”自然松开,对孩子是好事。
19.无条件地接纳
我在伯父家长大
我是一个人前活泼、人后流泪的女孩,在家里是老大。因为我不是男孩,所以才几个月大的时候,父母为了生男孩,让奶奶带着我到处躲,结果后边几个也都是女孩,后来为了保住父亲的工作,他们把我送到了伯父家,这样我就一直喊着伯父爸爸,喊伯母妈妈。
伯父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而我就成了第三个孩子,他们非常宠我、疼我、珍惜我,以至于养成我现在很霸道的性格。在那里我生活了六年,可以说这六年是我人生最开心、最难忘的时光。七岁的时候我回到了亲生父母的家里,他们告诉我这才是你的爸爸妈妈时,天真幼稚的我,说什么都不愿意叫他们爸爸妈妈,不过,我还是得生活在他们身边。在六年级时,我告诉他们想回到伯父家,但是被他们说服了,又不情愿地留在了他们家里。后来有好几次我想偷偷回去,都被他们阻止了。最严重的一次是在去年,我又说出了这种想法,结果挨了一巴掌,还被踹了一脚。但是当时我非常坚持,气得他们要跟我脱离关系,那时我想无论怎么样,都一定要正视自己的感觉,就算伯父不要我,我也一定要脱离他们。我以此相逼,最后他们才将我送到了伯父家。虽然说现在回到伯父家了,但是我仍然非常痛苦,因为伯父每天都劝我,让我回去,所以我现在整天都哭。
我想问一问李老师,像我这种情况的孩子多吗?我该怎么面对自己内心情感的冲突呢?
其实,她的亲生父母应该能理解,这个孩子生下后几个月就离开了他们,她的整个成长过程都是和伯父伯母在一起,自然会和伯父伯母建立非常亲密的关系。
孩子在两岁或者五岁以前,和谁接触,就最容易和谁形成亲密依恋,这个亲密依恋在自然界有一种“印刻”作用。比如,经常看到电视中有这样的镜头,一只小鸭子或一只小鸡,它孵出来,睁开眼睛看到是人,就会把人当妈妈,会跟人走,闻人的气味,跟着人就像跟着妈妈一样。孩子在两岁以前也会有心理印刻的效应,一些孩子一岁前就请保姆,被保姆天天带着,以后他会离不开保姆,保姆走了孩子就变得很沉闷,很痛苦,甚至没有活的欲望。
这个女孩的伯父伯母一直带着她到六七岁,陪她度过了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她所有的亲密依恋和她所形成的情感对象,都指向伯父伯母。突然让她转到父母亲身边,任何人都不容易做到,除非她没心没肺。她和爸爸妈妈建立感情,像跟陌生人建立感情一样,只能在以后的生活里慢慢培养。随着她一天一天慢慢长大,明事理了,会懂得尽管在伯父伯母家长大,但是爸爸妈妈一直爱着她,思念着她,也给她抚养费。现在回到爸爸妈妈身边,爸爸妈妈对她很好,这时候她慢慢会把一些情感投到父母身上。但伯父伯母依然是她心里的父母。在关键时刻,痛苦的时候,第一反应还是伯父伯母。孩子小时候不在爸爸妈妈身边长大,要真正和爸爸妈妈产生亲密会在十六岁以后,度过逆反期,爸爸妈妈仍然温柔坚定的爱她,她会慢慢表现出一些深层次的亲密与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