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长大(2)
其实,批评是团结的表现,家庭真正的隔离是冷漠,你是谁我不知道,你回来和不回来都一样,你怎么干我也不知道,那才是糟糕的家庭。如果一个家庭经常互相批评指责,经常争吵,我们说那是“纠结”,就是太亲密了,太近了,高度地寻求一致性,导致互相的伤害,大家应该拉开距离。如果家庭因为孩子而纠结在一块,共同团结,就能渡过难关。所以作为孩子,要想到,尽管小时候觉得爸爸妈妈对自己不好,但是自己确实真正帮助了家庭。假如孩子改变了认知,他的感觉就能产生变化,也会不那么痛苦,甚至还能反过来重新接纳父母。
其实这个男孩要知道,如果爸爸妈妈会直接表达爱,批评就能减少,批评是一种不能自如表达爱的补偿形式。对父母来说,爱的表达并不是简单的说“我爱你”,或者我经常搂搂抱抱你那么简单。这里面既有家庭文化传承的问题,也有父母心理能力的问题,愿意坦诚地与人分享爱的心境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爱孩子就要直接表达出来,不要“迂回”,要学会经常欣赏孩子,让他觉得自己重要,受关注,很棒,很优秀,被认同接纳,这些是爱的正面表达方式。批评、指责、打骂、严厉教育、苛求,是爱的负面表达方式。孩子的成长需要正面的心理营养和养料。有些家长当着孩子面不愿意表扬孩子,比如孩子考了98分,家长会说你怎么不得满分,实际上内心可能觉得孩子很棒,考了98分,全班第一,但就是不愿意把心里话当着孩子说出来,他们认为如果这样说孩子就会骄傲。其实这是误解,孩子需要和父母共情,一起分享快乐会给孩子带来新的动力,让他继续考98、99分,甚至100分,父母想方设法能让孩子骄傲两天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
每个家庭都有分配——“派遣”,每个孩子都代表了一个家庭角色。多子女家庭有各种家庭功能,就像家里面搬椅子,大哥坐了,小弟坐了,你就不得不坐中间那把椅子。那把椅子不是太舒服,不像大哥那把椅子那么厚实,也不像弟弟那把那么软,你的位置可能不那么好,但这就是你在家庭的位置,有些时候你就必须来承担这个责任,帮助家庭实现团结统一。
写信的这个孩子位置是老二,但他承担的角色是老大,他既承受了老大的压力,又有老二的无奈。姐姐很优秀,大家又认为他是长子,应该更出色,压力和无奈带来的双重压迫导致他很烦恼。对老三来说,位置更有优势。家庭里面有两个很特殊的位置,一个是正面表扬的位置,另一个就是负面受处罚的位置,孩子常常都要争取第一个位置逃避第二个位置。老三比最小的孩子懂事,有时候可以逃避,起码他可以不成为一个有问题的人。很多多子女家庭都会有一个孩子主动变成“问题”孩子,让家庭积攒的负性情绪有出口。一旦有人扮演头疼的角色,其他孩子就安静下来,如果找不到的话,同胞的竞争就会一直存在。
如果家庭里有两个孩子,他们会分担两个角色,但他们的角色不是固化的,而是循环的。有个例子,一对双胞胎,一直以来家长都喜欢小一点的,实际上他只小半个小时,但是他长得比较乖,哥哥就大半个小时,但显得成熟一点。不过哥哥一直都觉得爸爸妈妈偏爱弟弟,弟弟学习比哥哥好,各方面都比哥哥优秀,哥哥就经常烦恼,他越烦恼学习越差,越赶不上弟弟,结果家长就越把正性情绪给弟弟,把负性的情绪给哥哥。弟弟老是依偎在爸爸妈妈身边,讨好爸爸妈妈,哥哥躲在旁边,他觉得要亲密的话,爸爸妈妈会不理睬他。有一次,哥哥做运动的时候不小心摔断了腿,因为受伤成为了弱者,爸爸妈妈的态度开始产生变化。他伤了腿要休息三个月,整天在床上,爸爸妈妈关心他、照顾他,给他买喜欢的游戏盘、带子、书,对弟弟就说“你一边去”,“你学习去”,“你别来凑热闹”,哥哥却可以看书,看电视,享受了几个月兴奋的日子,得到了从来没有的丰富的关爱,弟弟则被排开了。哥哥享受到了父母的关爱,开始变得好起来,情绪好了,学习也改善了,成了班上的尖子生。但弟弟却烦恼了,跑来看心理医生,他觉得父母太偏爱哥哥了。其实,两兄弟之间常常会形成这种冲突,虽然爸爸妈妈是想一碗水端平,照顾弱一点的孩子,但有时他们恐怕是端不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