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阅读才能让孩子优秀
最重要的条件还是做父母的自身素养的提高。
一是,要对孩子要有耐心和信心,不可以急功近利。阅读是一个积累、熏陶、浸染的过程,厚积薄发,能够见到阅读成效,最少也要一两年时间,长的话,四五年也是可能的。
二是,做父母的自己要克服困难,养成阅读的习惯。
我们的很多父母自己不读书,却老是妄图孩子爱上书,盯着孩子看书,恨不得今天看了,明天就出效果。虽然他们已经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怎么可能好呢,大概只能增加以后引导孩子阅读兴趣的困难吧。
在这里很想对那些自己不阅读的为父母者说一句:“难道就不可以为孩子做一点付出,少打一点麻将,少看一点电视,少去娱乐场所happy一次,认真的读一读孩子们的书,进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呢?”
“争取你自己的权利就是争取国家的权利,争取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取国家的自由。”胡适先生这句伟大的名言,我套用一下:“提高你个人的素质就是提高民族的素质,争取你孩子的未来就是争取国家的未来。
真的,不用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为“孩子的未来”而读书就行。实际上你也在为自己幸福的晚年而读。不然养出来一个啃老的,游手好闲的就够你受了,如果再不屑一点,没事赏你个耳光,用句“老不死”的“问候”你一下,估计到时候,你怕是连死的心都有了。
其实打麻将也好,看电视也好,不都是消遣吗。读书一样可以办到。也不要求你看《战争与和平》这样的书。其实大部分孩子看的儿童文学名著都很适合大人看,通俗易懂,好多书还特别的有趣,像《金银岛》这样比电视剧好看的书籍,一大把。
各个年龄段的童书更是要多读。我儿子读的书,大部分我都认真的读过。这样的好处非常之大。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阶段,由于我事先都读过准备给他看的书,知道哪里精彩有趣,就给他念上这么一段,很容易就把他吸引过来。对于我自己而言,增加了很多生活的乐趣。我和儿子呢,平时有了很多的共同语言,我们共同分享交流读书的心得。其实这个时候,孩子读了多少,记住多少,阅读的口味和兴趣在哪里,自然而然就聊出来了。这样帮孩子选择书籍的时候就不至于无的放矢。
可能有的父母要问,“如果以前使用错误的方法,孩子已经厌恶书籍怎么办?”或者“9岁以前没养成阅读的习惯怎么办?”我给您支几个招。
招法一,善用孩子的好奇心。
北宋时期有一位大诗人叫苏轼,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家三位都是大文学家,合称“三苏”。苏轼和苏辙小时候特顽皮,喜欢淘气上树掏鸟蛋之类的,不喜欢读书。苏询想出一个主意:当苏轼两兄弟跑进来时,他马上把他正在看的书藏起来。几次过后,苏轼两兄弟抓心挠肝的难受,终于逮着机会偷偷溜进他的书房,把他看的的书找出来。从此两兄弟爱上了读书,乃至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这招我也试过,很灵。一开始,我儿子开始阅读时的书籍基本都是由我选择。在孩子读书品味形成之前,是不能乱看书的。因为我拒绝了给他买一本书,他也拒绝看我新买的书。我拿起《汤姆索亚历险记》,自己看起来。看到高兴处,笑出了声。他闻声探过脑袋想看,我赶紧用手挡出,转过身去。如此反复几次,他终于按捺不住,劈手就把我手里的书抢去。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细节是,我手里的书一直都是虚捏着的,我知道他是要来抢的。如果这个时候,傻实惠把书捏得死死的,这一抢书就被撕坏,涵养再差一点的,回头直接抽个耳光,一切努力都完蛋了。
招法二,善用孩子的兴趣爱好。我儿子喜欢玩电脑游戏《大航海时代》,我顺便给他讲了讲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帆船的一些知识,当然这是我在他玩上游戏后,自己补课找资料学习的。孩子对此产生兴趣。我给他买了《简明科学》中的《世界与历史》《机械与技术》,书里面有大段的章节讲帆船、海盗。这两本书孩子看了都不下20遍。《世界与历史》中,关于古埃及、骑士、印第安人历史的部分,孩子看了也特别喜欢,并对历史产生了兴趣。目前孩子正在读关于二战的历史,他自己从图书馆借的。孩子在书店买了《什么是什么》系列中第4辑的《海盗的传说》,爱不释手。他希望我把第4辑其余书籍拿下,我一狠心把这套百科全书120本全部买下。孩子未必对这套书全部都喜欢,但是对于孩子而言,兴趣是会变迁的,智慧的火花瞬间点亮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