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
“那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势利的家庭。”我对她解释说。
可以推测,A的家庭缺乏平等观念,他的父母和家人不仅瞧不起别人,他们在家中也会彼此制造压力,要是谁在某一方面不够“优秀”就会瞧不起谁。这就在A 心中形成了“挑剔的内在的父母”常瞧不起“不够优秀的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有了这样的内在的关系模式后,A就会把它带到任何关系中,B只是被他选中的 一个而已。
他先在家中习惯了被挑剔
甚至,A看似很在乎优秀不优秀,但其实,他很喜欢和B这样处处不如自己的人打交道,因为只有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他才可以完美地把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出去。因为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他内心中会有许多冲突和不良情绪,必须宣泄出去,他才会感觉好一些。
同样,还可以看出,B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也大有问题。女服务员说,尽管不断遭受A的羞辱,但B一直笑嘻嘻的,好像没有什么不满。这可以推测,B的内在的 关系模式,是赞同“优秀者”有资格羞辱“不优秀者”的。极可能,B的父母或家人经常拿B和别的孩子做比较,并且会斥责甚至羞辱达不到他们理想要求的B。这 导致B和A一样,内心中也有一个“挑剔的内在的父母”和“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于是,当外在条件都胜自己一筹的A不断羞辱自己时,有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 的B认为这是合理的,自己该被羞辱。
此外,还可以更进一步推测,当A遇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的羞辱时,他可能也会安之若素。至于B,他也会去羞辱不如自己的人。
然而,假若B的内在关系模式是另外一回事,讲究相互尊重和平等,那么他就会不吃A那一套,会对A的羞辱加以还击。
用心理学的术语讲,A羞辱B,是投射,即将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强加在B的头上。B接受了A的羞辱,是认同,更准确地说,这叫做投射性认同。但假若B不接受A的羞辱,这就叫做投射不认同。
投射与认同,这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动机制。
名词解释:投射与认同
我们常说,一个人怎么对待别人,其实是这个人的内心的反映。
这个道理,套用一个心理学术语,就是投射。
更细致的解释是,一个人的外部的人际关系其实就是他的内心关系向外的展现。
譬如,假若一个人的内在的关系模式是“挑剔的内在的父母”与“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那么,这个人的现实的人际关系,要么是他瞧不起别人,要么是他甘于被别人瞧不起。
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就要明白,他挑剔你,其实并非是你的错,而是他自己的问题。他是把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到你身上了。
不过,接不接受他的投射,就是你的问题了。
在一个心理学论坛上,23的女孩阿娜写道:“很多人都摆出一副长者的姿态来教训我这个没事找事、顽固不化、不懂事的小孩子。”
这些摆出长者姿态的人来教训她,可以理解为,他们正在向她投射他们的一些东西。一般而言,他们投射给她的,就是他们的“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
因为这些教训,阿娜很容易受到影响。别说教训了,甚至“一旦别人有一点表示出不满,我就有天塌下来的感觉”。
也就是说,这些人对她的投射,都成功了,都严重影响到了她。按照心理学的说法,就是她认同了这些人投射给她的“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
那些人向她投射,是他们的事,而她认同这些投射,就是她自己的事。
她为什么这么容易认同这些投射,这么容易受到他们的影响呢?原来,她的父母一直就是这样对她的,他们几乎从来不夸她,而只是一味地挑剔她指责她甚至羞辱她。由此,她的内在的关系模式就是“挑剔的内在的父母”和“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别人之所以那么容易把他们的“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她的头上,是因为 她的内心中首先有了一个“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