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正确关系应该是怎样的?我想首先强调一点,就是父母应该向孩子学习。有一种特别普遍的错误观念,就是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一切都要向大人学,大人是孩子的天然的老师,与此同时呢,又认为大人无须向孩子学任何东西。在我看来,这是极大的迷误,抱这种看法的大人是最愚蠢的大人。你这样看问题,你一定会错过许多非常宝贵的东西。
在智力方面,和孩子相比,大人占优势的是什么?是经验和知识,他比孩子有经验,他的知识比孩子多。但是,我认为,在智力的品质中,最重要的不是经验、知识,而是好奇心、感受性和想象力,而在这些方面,孩子远远优于大人。孩子不受习惯、传统观念、成见的支配,因为他头脑里还没有这些东西,他完全是用自己的真实的感官去感知世界,用好像是一片空白、其实还没有受到污染的大脑去想事情,他看世界的眼光是全新的。人长大以后,感官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磨损,头脑里也会积累起许多成见。所以,大人要善于体会孩子看世界的眼光,注意听他们说的那些话,学习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这样你就能更新自己对世界的感觉,重新发现作为一个大人早已遗忘了的、靠自己也不能再发现的世界中的那些美和有趣。你就会发现世界非常美好,不像光用大人的眼光看,只看到一个功利的世界,日程排得满满的,今天干什么事,明天干什么事,甚为无趣。其实世界本来不是这样的,用孩子的眼光看,也就是用生命本来的眼光看,世界是很美好的。
我可以举我的女儿的例子,她现在六岁,从她开始说话,我就喜欢把她说的有意思的话记下来,她对这也习惯了,她说了一句什么话,我夸奖她,她就会说爸爸你快记下来。所以我说我是我的女儿的秘书,在给她当秘书的过程中,我真感到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发现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智力的表现很不一样。她三岁半的时候,很有想象力,有许多灵感,语言也很美,是一个诗人。比如说,有一回,屋外刮大风,听上去像尖叫声,我说:“真可怕。”她马上说:“像有人掐它似的。”还有一回,到十三陵郊游,她特别高兴,举着自己采的蒲公英,说:“我的手是花瓶。”又对她妈妈说:“妈妈,我是谱子,你来唱我吧。”到了五岁,好奇心更突出了,成了一个哲学家。一次她玩电子琴,用按钮调节,电子琴会发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萨克斯管、手风琴、钢琴等等,她突然问:电子琴本来的声音是什么呢?这是追问本体,一个典型的哲学问题。
不但在智力品质上,而且在心灵品质上,大人也可以从孩子身上学到许多东西。大人往往世故,功利,做事情从利益出发,相反,孩子是有真性情的,做事情都是从兴趣出发。泰戈尔有一首诗,写他看见孩子坐在泥土里玩树枝,就联想到自己整天忙于写作,用孩子的眼光看,自己是在玩多么无趣的游戏。这也是我常有的感受,虽然我喜欢写作,但许多时候已经不是真正出于兴趣,而是出于职业性习惯,有时候是应付约稿或受人之托。我深切感到,应该向孩子学习,只做自己喜欢的事,只和自己喜欢的人来往,任何时候不要为了利益而委屈自己。
和孩子的正确关系,另外一点就是要和孩子平等相处。我觉得一个人做父母做得怎样,最能表明这个人的人格、素质和教养。一个文明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人的尊严,就是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孩子也是这样,要尊重孩子。你要知道,孩子也是一个灵魂啊,就像纪伯伦说的,孩子只是借你们而来,并不属于你们。你们只是一个载体,大自然把你们用作工具把孩子生了出来,你们只是生了他的身体,灵魂不是你们生的,形象地说,是从上帝那里来的,附着在了这个身体上。随着他的生长,他就会逐渐显现出来是一个独立的灵魂,一个独立的人格。所以,纪伯伦接着说,你们可以给他们爱,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在我看来,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你当作他的朋友,这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大的成功。朋友关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平等,有事情互相商量,不是谁说了算。一个家庭里,夫妇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这样一种平等讨论和交流的氛围,这非常重要,也非常美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会养成自信、自尊、独立精神等品质,也会养成尊重和信任他人、讲道理、合作精神等品质。我在家里就是这样,凡是孩子自己的事,就和她商量,决定权在她,不过要让她知道,第一要讲道理,不能不讲道理乱来,第二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错了就改正,不能怪别人。我还想强调一点,就是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比如说她写日记,她不想让你看,你就不要看,包括不能偷看。尤其孩子大了,慢慢地会有自己的一些小秘密,那是她心灵生长的空间,你不可擅自闯入。许多家长有偷看孩子日记的恶习,自以为是在关心孩子,实际上是极不礼貌、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往往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创伤,孩子会因此而不信任你、防备你、甚至恨你。
做父母的最大成功是成为孩子的朋友,最大失败是什么呢?我认为不是成为孩子的对手和敌人,被孩子视为对手和敌人,而是被孩子视为上司或奴仆。成为孩子的对手和敌人,互相之间有一种紧张的关系,这当然也不好,但是,有时候这会产生某种好的结果,就是刺激孩子的独立成长。相反,被孩子看作上司或奴仆,这种状态有百害而无一利。可是,在中国的家庭里,这种状态偏偏是最常见的。许多家长实际上既是孩子的上司,又是孩子的奴仆,是这种最可悲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溺爱孩子,把孩子当宠物,甘于为孩子当牛做马。另一方面又对孩子寄予厚望,已经不是望子成龙了,是逼子成龙,逼着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逼着孩子拿好成绩考好学校。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现在的教育体制要负重要责任,但是正是通过这些糊涂家长,他们的子女才成了今天教育体制的最严重受害者。溺爱是一种动物性,那是最容易的,难的是赋予亲子之爱以精神性的品格。溺爱的结果是使孩子失去能力,功利性寄予厚望的结果是给孩子造成巨大压力,两者合起来,宠物变成了外强中干的小皇帝。
如何教育孩子
这个问题很大,因为时间关系,我就提示一下,不展开来讲了。
在教育学上,对于儿童教育,历来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把孩子看作尚未长大的成人,儿童教育的全部目标是为将来做准备,让孩子掌握知识,将来可以谋一个好职业,学习规范,将来能够适应社会。另一种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儿童期本身具有价值,教育的目标是实现这种价值,使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身心健康地生长,以此为一生的幸福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两种观点都承认儿童期对于一生是很重要的,分歧在于前一种观点只用单一的社会尺度衡量教育,后一种更重视人生尺度,着眼于整个人生包括儿童期本身的幸福和生活意义。我本人认为,后一种观点是对的,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健全生长,而在事实上,即使用社会尺度衡量,人格健全的人也一定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出成就。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完全受前一种观点的支配,从学校到家长基本都如此,当然,原因在于现行教育体制的急功近利特征和应试机制。由此造成中国孩子的问题,第一是不幸福,第二是智力朝实用方向片面发展,智力的根本要素比如好奇心、创造力等受压抑,第三是缺乏独立性。
先说第一点。幸福本来应该是教育是否成功的第一标准,快乐的孩子自信,对生活有信心,人格健全,这些品质是一生幸福的基础。相反,如果在儿童期不幸福,后患无穷,一生的幸福都会发生问题。可是,看看现在的孩子们,他们从小就在为将来的高考做准备,背着沉重的书包,每天要做大量作业,还要学各种班,完全没有玩的时间。现在很多人在问,是谁夺走了孩子们的幸福,我看很清楚,就是这个教育体制。不过,我认为在这个教育体制下,做家长的未必是无能为力的,关键是你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说与这个体制抗争吧,你至少可以尽量保护你的孩子,减少这个体制对你的孩子的危害。同一个体制,不同的家长,孩子的命运有很大的差异。我不是为这个体制辩护,这个体制当然一定要改。反正我不让孩子学这个班那个班,并且引导她不把考试成绩看得太重要,始终把她的愉快放在第一位。我经常和她一起玩,我相信好的父母一定是孩子的好玩伴。对于孩子的将来,要有平常心,身心健康和平安是最重要的,至于将来做什么,有没有成就,完全不必操心,一切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