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十二个月的宝宝一起成长

儿童资源网

和十二个月的宝宝一起成长


  毕竟外婆和宝宝贝贝相处的时间更长,在她们的引导下,两个小宝贝又一如既往投入地玩耍起来。宝宝闷头自我找乐子,贝贝则有意无意地用1岁婴儿的方式与他打招呼:宝宝正想去拿滚向他的小皮球,贝贝捷足先登伸手一把抓过皮球,也许宝宝对陌生的贝贝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或许是lady first的天性?看着自己心仪的玩具落入她人之手,他并不像在家里与小表哥抢夺玩具一般,只是看了贝贝一眼,又转而玩自己的去了。在以后的活动中,宝宝和贝贝之间的身体接触,如互相行动中的碰面,玩具的转换,都是以贝贝主动交流为主,宝宝似乎对旁边有个小玩伴并不在意,而贝贝则有意识地用脚轻轻踢踢宝宝,甚至一次两个人距离相近时用手摸摸宝宝的脸蛋。
  宝宝一直埋头顾自玩着,发现一项新的或者是刚才玩过的玩具,总要拿在手上探究一番;贝贝在玩耍过程中碰到一点困难,总要将小手伸向外婆或妈妈寻求帮助。
  专家评点:
  宝宝较少关注周围人的反应。遭遇困难,能想法自行解决,很少求助。表现执着,自得其乐。成功时,能自我鼓励(拍手),同时也希望得到他人赞许。贝贝较频繁表示对他人的关注。一旦遭遇困难,表现为积极求助,尽管不会说话,但已能自如应用表情、眼神、动作和他人交流。
  但由于各自气质的不同和教养方式的不同(宝宝母亲较多处于旁观状态,对孩子传递的信息反应较为平静;而贝贝母亲对孩子的反应则较为积极),宝宝和贝贝的行为表现也不同。宝宝更习惯于独立解决问题,而贝贝则更善于交往。各自的个性行为特点已初现雏形。当然,这是先天和后天结合的产物。
  宝宝贝贝的这些个性表现在下一个重彩活动中体现得更加显明。
  第四乐章――行为发育(爬坡“比赛”)
  看着两个小朋友对现有的玩具逐渐失去了兴趣,妈妈们发现了小小的滑梯,说是滑梯其实更是训练孩子行走的小斜坡。宝宝贝贝对这一异乎寻常的玩意儿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在他们原有的体验中,尚未有过改变惯常用力习惯(无论是爬还是走)的“玩具”。小斜坡给他们带来很多新鲜的感受。
  宝宝发现小斜坡,马上手脚并用爬将起来。起初,没爬几步就滑了下来,宝宝并没退缩,头也不抬,继续往上爬。终于,他能爬到斜坡的一大半了,接着又尝试往下爬,他小心翼翼地用手抓着边框,一条腿斜跨出去,另一条腿慢慢移上,可以看出,宝宝的脸上也颇为紧张,但他并没有向站在他附近同样紧张的妈妈瞥一眼(妈妈被外婆告知:让他去),几多努力后,他终于如愿以偿。于是爬坡成了他唯一一桩乐事,爬上、爬下……每次爬到平地时,他都会朝着坐在他对面的外婆们露出舒心的笑容,外婆则及时给予奖励:边拍手边高呼“好呵”,宝宝也笑嘻嘻地为自己鼓起掌来。
  起先贝贝对斜坡也颇感兴趣,她按照自己的习惯试图往上走,显然她行走能力的发育还不足以让她自如地登坡。贝贝走不上去,便把手伸向外婆,寻求外婆的帮忙,外婆鼓励她:自己走。贝贝得不到外婆的及时帮助,急急地发出哼叫声。在外婆的搀扶下贝贝也顺利地登上了坡顶。
  专家建议,让贝贝爬坡,妈妈将贝贝放下,但倔强的贝贝依然站起来,仍然伸出了求助的小手。不一会儿,贝贝对这个难以征服的玩具失去了兴趣,去玩其它玩具了。玩着玩着,看到宝宝仍在玩斜坡游戏,她又加入到了这个行列。
  专家评点:
  从宝宝和贝贝对待同一个他们从未遇到、又有一定难度的玩具,以及整个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贝贝站得很好,已经能够自己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贝贝基本处于站立的状态。发现斜坡、阶梯等地方,贝贝的站立受到考验,她就会伸出右手,要妈妈或者外婆牵住她的手。妈妈和外婆相比,贝贝牵外婆的手更多一点。宝宝则是基本上在地面上活动:他爬行、拿玩具。如果他想干什么事,他马上爬过去。
  2.从两个孩子的爬行和行走动作来看,都处于这个年龄段的水平。但是,造成两个孩子爬行和走路差异的原因,在于抚养者对于婴儿的不同回应造成的。从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来看,爬行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贝贝在刚会站立时,就有外婆注意到,扶住她。而宝宝也有外婆带,但是平时外婆还要做其他家务,所以,让他独自活动的时间比较长。这一点,在贝贝和宝宝遇到困难时非常突出:宝宝马上爬过去,或者坐下来,调整身体再爬;贝贝则向周围的成人,尤其是外婆发出“求救”信号,如果没有及时赶到,她还会做出特别的表情,发出情绪的信号。
  由于爬行对于婴儿成长的重要意义(不必赘述),因而像贝贝这样的孩子,仍需要一定的训练。只要在他们爬行的时候,不回应他们,不给予帮助就可以了。
  3.宝宝在进行一件有兴趣的事情时比较专注,不易受到打扰。对于有兴趣的事,他会反复尝试,体验快乐。整个攀爬过程中,宝宝自然体会到控制住身体的成功体验,笑得非常满足。当发现爬下来的乐趣时,他一个人反反复复多次,每一次爬到底下都笑。然后他选择爬到中间就转身爬下。后来甚至试图直接从中间跨上去,(再爬下)。这里明显感到宝宝的专心,还有在探索中作出的选择。
  4.从中,我们发现两个孩子的不同认知方式。宝宝可能要引导他注意周围的事物,同时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探索。对贝贝则要减少对她的关注,让她有独自活动的机会。
  5.和宝宝比较起来,贝贝较多关注成人的眼光。反过来,成人对她的关注也比较多。因此贝贝在活动中寻求外在的评价多于自身的体验。在她走斜坡的时候,由于无法独立行走,所以非要成人的搀扶;一旦无法及时满足,就要出现情绪。从个体的经验积累的角度,贝贝的抚养人应当注意。宝宝的情况可能需要在他能够表达以后,经常与他交流,鼓励宝宝表达出来。
  第五乐章――自我感知(照镜子)
  对镜子的反应、是否能认识镜子中的自己、认识镜中反射的镜像……从婴儿7、8个月起这些就是评价其不同的年龄段自我感知发育能力的标准之一。我们的专家也就此“考察”了宝宝贝贝。
  妈妈抱着他们来到了另一间活动室,宽大的镜子呈现在眼前,宝宝、贝贝起先并没立刻进入角色,专家拍着镜子引导他们,宝宝、贝贝马上注意到镜子,学着专家拍着镜面。宝宝和贝贝在认知方面有了明显的发展水平:在镜子面前,看到镜中的其他人时,马上回头看,他们知道人物所处的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