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点评:当孩子犯错误、做错事后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孩子,这已经不单单是精神惩罚,而是精神虐待了。频繁反复地侮辱漫骂对孩子的自尊心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哀莫大于心死”,自尊心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这个支柱如果被摧毁了,人的精神生命也就结束了。很多孩子后来出现学习困难、行为问题、情绪障碍、品德不良等,都与他们在童年时期心灵遭受过严重的创伤有直接关系。
为了这个策划,《妈妈宝宝》杂志记者特意来到儿科门诊,采访了儿科心理疾病专家,并与小患者的爸爸妈妈做了交流,发现精神惩罚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家长在惩罚孩子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对孩子心灵的伤害,精神虐待也远远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许多家长认为宝宝年龄小,没有自尊心、羞耻感,这其实大错特错!两三岁的孩子也有自尊心,只不过孩子的自尊心表现形式与大人不一样而已。
什么是精神虐待?
所谓精神虐待,指的是危害或妨碍儿童情绪或智力发展,对儿童自尊心造成损害的长期重复行为或态度,如拒绝、漠不关心、批评、隔离或恫吓,最常见的形式是辱骂或贬低儿童的人格。
“虐待”的定义取决于文化因素
“精神虐待”的定义,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因素,同样的举动,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是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诠释,没有一套放诸四海皆准的说法。但从心理学的临床角度来看,当一个小孩因为周遭的人故意、长期、重复地向他做一些举动,造成他的自尊心受损,都可以称之为虐待。
如果一个孩子考试不及格,父母亲一直骂他说:“你就是很笨”,对孩子作出人身攻击,贬低他的能力,便是精神上的虐待;相对而言,如果父母跟孩子说:“你这几个礼拜没有好好读书,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考试不及格,你应该罚吗?”,这是针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批评,属于合理的管教。
珍爱宝宝的自尊心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要珍爱宝宝的自尊心,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家长要注意场合,不要在大庭广众下粗暴地讽刺挖苦和训斥孩子,应多采取正面引导、个别谈心的方法,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训斥和责怪,应弄清其动机和缘由,再加以引导,帮助孩子找原因;
★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针对性,就事论事,不要把从前的“历史问题”和“陈年旧帐”抖出来,唠叨不停,使孩子灰心丧气、自暴自弃;
★对孩子要求适度,不要过分严格,应适当放松要求。在过分严格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自尊心、有过分依赖的心理;相反,对待孩子的缺点也不能放纵和姑息迁就,在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的情况下,应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使之克服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