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观点
孩子应该是艘双桅船,宠爱与严格并不矛盾,理性的宠爱可以伴随孩子一生。
典型事例
妈妈:王晓玉 宝宝:好好 1岁10个月
也许是私心,我一直觉得女儿是特别要被宠的,但这个宠不是无原则,而是理性的、不过分的。
平时在家里,好好合理的生活要求,我们基本都会满足,不喜欢吃的饭菜绝对不会强迫她。她和一般的女孩子有点不同,特别喜欢车,爸爸出差回来总是会送她一辆小车模;早上起来要穿什么衣服我们也都让她自己做主。但是我们的宠爱一直都是理性的,在情感上满足她,但是不会毫无底线,不合理的要求,例如吃饭前要吃零食肯定不行,只是我们比较讲究技巧,不会强制性地要求她。
关于“宠”的专家见解
宠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而享受父母的宠爱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其实最大的失误不是简单的溺爱和宠爱,而是缺少相对独立的启蒙、反思和自我生长过程的教育。
正确的宠爱 多久都不过分
如果把宠爱理解为毫无原则的迁就和满足,那么一岁以后所有的孩子都不应该再被父母宠;但是如果把宠爱理解为对孩子的悉心照料,对孩子的温饱、健康、娱乐、教育等需求的关注,以及给予孩子更多做主的空间,那么这样的宠爱应该伴随孩子的一生。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众多因素中,家庭因素最重要,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感情关系,将会影响到孩子对以后社会关系的期待和反应。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得到足够多来自父母的健康的宠爱,那么将来他在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出色,比如说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比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开朗、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相反,如果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注,长大后往往会出现各种心理上的症状,例如孤僻、自闭……事实上健康正常的父母关爱应该伴随孩子的一生,成为孩子精神的家园。
宠爱≠溺爱
宠爱孩子绝对不是毫无原则,一味顺从与粗暴对待一样不明智,让孩子了解规则并且遵守规则是父母宠爱孩子的第一课。“顺着孩子的天生气质发展”不代表“完全放纵”,宠爱孩子的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判断是非。在制定规则时可以稍许宽松一些,在不违背大原则下面,可以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和满足。
对已经宠爱惯了的孩子的要求,要逐步严格,一方面一方面地慢慢改正,不能操之过急,让孩子有个适应的过程。
阶段不同 宠爱也不同
一岁以前,对孩子的情绪需求应该无条件地满足,不要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而刻意不满足孩子的情绪要求,这个时期情感关怀和交流应该放在第一位,独立在其次。经常给宝宝拥抱,逗他玩,与宝宝一起睡觉,建立与孩子之间很好的相互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