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坚持学琴的几点感悟

儿童资源网

关于孩子坚持学琴的几点感悟

  2.教师的选择

  不同的教师个性迥异,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孩子在不同的学琴阶段也需要不同类型的教师,懂得儿童心理、善于启发和鼓励孩子的启蒙教师,会让孩子的学琴过程更愉悦。如果孩子觉得不合适也可以转投师门,“从一而终”未毕是好的。长时间跟随一位教师学习,孩子得到的音乐营养可能会单调,有时反而不利于坚持学琴。

  3.时间安排的一个常见错误

  一般而言,5、6岁的孩子开始学琴,初期5~1O分钟的练习就足够了。一年后逐渐增加到一小时。打算走专业道路的孩子最终每日的练习时间会达到2~3小时,甚至更多。一个常见错误是为了早出、快出成果,在学琴初期即投入大量练习时间。由于孩子肌肉力量弱,端坐20分钟以上必然疲劳。弹琴时需要识别五线谱并找准琴键位置,是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脑力活动,而孩子的注意力也就能保持20分钟左右。如果孩子已经疲劳或者反感,家长的强迫易导致孩子反感练琴。倘若如此,还不如不坚持。

  4.家长的焦燥情绪和语言暴力

  有的琴童妈妈面临各种生活中的压力,在孩子学琴时缺少足够的耐心,当孩子反复练习依然不能掌握某些技能时,会烦躁甚至斥责孩子,使孩子情绪受挫,以至于一提到练琴就产生不愉快的联想,导致越来越害怕练琴,练琴时表现就更差。进入恶性循环后,很快就无法坚持了。暴力坚持下的学琴偶尔也会出现成功个案,某些琴童甚至可以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音乐家,但这种概率极低,没有可借鉴性。

  5.正向回馈与坚持

  良好的回馈与激励机制是长期坚持的关键。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包含着数量众多的评价环节——来自社会、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任何一个评价体系未能良好建立或出现“故障”,都可能导致琴童不能坚持。

  目前国内对琴童的社会评价主要是考级和各类比赛,它们的出发点很好,但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评价标准过严或者主观性,导致部分琴童和家长心态失衡,挫伤了他们长期学琴的积极性。对音乐演奏的评价具有不可忽视的主观色彩,因此音乐比赛的公平性经常倍受争议,若过于在意比赛结果,可能会导致一蹶不振或盲目乐观。

  加入乐团或和其他伙伴一起练习,能带来归属感和支持感。我国目前这样的机构比较少,但同龄琴童家长之间可以建立起联系,为孩子寻找演出机会,带来成功感受。

  教师对孩子的评价更加直接地影响孩子的学琴兴趣。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教师会不断肯定、鼓励孩子,在此意义上说,是他们的坚持带动了孩子和家长的坚持。

  对孩子起关键作用的,还在于家长能否帮孩子屏蔽多种外部干扰因素,为孩子制定灵活的练琴时间表,选择每个阶段最适合孩子的教师——从启蒙到进阶,带着平和的心态和孩子一起参加考级和比赛,少抱怨、指责、挖苦、讽刺,几乎每一天都在引导、启发、保护、激励孩子,和孩子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回馈机制,作为一个迷你的忠实团队支持孩子。社会回馈、教师回馈不良的时候,这个小回馈良好,琴童就能坚持,因此这是最关键的回馈。随着时间的推移,琴童能发展出自我激励的机制,即使外部回馈不佳,也能自我坚持。但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琴童的学琴过程中充满坎坷,练琴变成了一件苦差事,原本是美丽的“音乐时间”,甚至变成了亲子之间的“愤怒者游戏”。

  坚持的意义

  国外大量研究证明:长期、有规律的乐器学习和演奏对各方面(包括智力、意志力、自我管理、社会性等等)的发展影响很大。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坚持学琴两年后儿童智力上的获益才能显现出来。加拿大一项历时多年的跟踪研究也显示,中学阶段坚持5年乐器学习的孩子,25门功课中23门的平均成绩超出了放弃音乐的孩子。这也再次印证了教育的规律——长期坚持并享受学习过程,才会有收获。大多数情况下,坚持很难。但如果是有价值的事情,那么就不能畏惧困难。坚持才有回报。即使没有那些可见的回报,坚持练琴何尝不是一种走向成功的好习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