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中国和荷兰对人格教育最大的不同,是荷兰家庭和社会特别注重对“信守承诺”的培养。他们不仅能教导孩子守信,而且能确保孩子做到。
信守承诺,其实是中西方家庭都会教育孩子的基本品质和行为准则,可收效真是大相径庭。我们在意的一般是在某一个具体事件上“不撒谎”就行了,或是能兑现个一次性就完成的承诺,如“周末带孩子去看电影”,就不错了。可对于一种长久的坚持信守承诺,并且转化为持之以恒的行动,在我们的教育里略显苍白无力。
我们的文化里,人情总是大于契约,所以我们不太尊重准则。对家人间的承诺,更不看重, “差不多就行了”是我们挂在嘴边的话。只要没有外界的监督,只要不用做给人看,我们是不会“较真”去走过场的。
可是,现在和国际的接轨和合作越来越多了,大家出国旅游、学习访问的机会比比皆是,学会理解、分析并且履行承诺,很必要。这不仅能让我们自律有效的面对和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事务和境遇,更能让我们自强自立的保护和捍卫自己的权利。
教导孩子并真正让其做到“信守承诺”不容易,需要很多理性和管理意识,不是一句口号就能完成的。
首先,要“信守承诺”的前提是不能轻易承诺,并且要会分析诺言的实质,经过思考,真正理解其伴随的责任和义务时才能答应。
有一次,在我中国和荷兰朋友家里发生了一件相同的事。这两家的女儿都在学钢琴,钢琴老师都是请到家里,每周一次一对一单独教学。这两个女孩子向她们的妈妈提出,要妈妈也和她一起学钢琴,不仅仅是陪着练。荷兰女儿的理由是希望能和妈妈一起学一样东西;中国女儿是觉得妈妈和自己一起学可以壮个胆。
中国妈妈为了给女儿打气,一口就答应了,坚持了一个月后,就不太喜欢,也顾不过来,常常爽约。开始她还找点理由,说工作忙或是头疼脑热身体不舒服,后来干脆连理由也不找就不学了。
女儿倒是还在学,不过常常会说:“妈妈一点也没坚持性,说话不算话!”
她妈妈反而会回她一句:“学琴是你自己的事情,把妈妈扯进去干嘛?妈妈又要上班,又要忙家务给你做饭,你懂点事,行不?你什么时候把你妈累死,你就高兴了。”
既然工作家务是生活常态,不是承诺和孩子一起学琴后才出现的新情况,为什么起初不多想想那么轻易就答应呢?而这个孩子又看到了什么说话算话的榜样呢?
荷兰妈妈的做法就要谨慎和理智多了。
荷兰妈妈:“你要让妈妈和你一起学东西,首先要选一样妈妈和你都喜欢并且想学的。你怎么不问问我喜欢不喜欢学钢琴啊?要是妈妈不想学琴,那么我们可以找其它我们都喜欢的一起学。勉强学,多不开心啊,你也不喜欢被勉强吧。”
荷兰女儿:“妈妈,那你想学钢琴吗?”
荷兰妈妈想一想,说:“我可以试试。”
女儿喜出望外:“太好了,那我们就一起开始学吧。”
荷兰妈妈:“我只答应先试试。妈妈先和你一起学两个月,再决定之后要不要继续吧。还有,妈妈要和你一起学琴,还要安排一下工作和家务的事情。我要和大家商量一下,我们再一起开始。”
于是,荷兰妈妈把这个计划告诉了其他家人,也通知了自己单位的上司,安排好了在女儿学琴的每周四提前一小时下班,回家和女儿一起学琴。学琴当天会晚一个小时开晚饭,爸爸要帮助准备一些菜肴。
两个月后,荷兰妈妈彻底喜欢上了弹钢琴,到目前还在和女儿一起学琴,已经4年了。
可以看出来,荷兰妈妈首先解构了承诺,她对承诺的看待很慎重、分析很细致。她阐明了要尊重别人的喜好,界定了承诺的时限,并且安排好了工作和家务的平衡及履行承诺需要的支持。孩子在整个过程里,得到的不仅仅是和妈妈一起学琴的乐趣,还有很多规划和分析事务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了解了承诺的许下和履行需要谨言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