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要“信守承诺”很重要的是对违背承诺后的应急反应,如何分析和解决状况,并重新建立互信关系。
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去参加了一场周末派对,回家时比应承父母的时间晚了两个小时,到家之前也没跟父母致电告知晚归的情况和原因。可以想象,当孩子用钥匙打开家门后,要面对的肯定是等孩子等得焦头烂额的父母,可中国和荷兰家长在开口后的训斥侧重点立马就可以见到不同了。
中国家长的做法一般是先情绪激动的诉说自己是多么提心吊胆的焦虑,怕孩子出什么意外;接着,指责孩子是多么不懂事也不告知家人晚归的情况害父母操心;最后,气头上放下狠话:“以后再也不许你出去玩了!”
在中国家庭里,谁都知道说出 “以后再也不许怎么样”的父母其实对此完全没有监控和执行力,所以这几个字是带有恐吓性质的空话。而孩子下次要去派对的作法基本上是会隐瞒或撒谎了。“爸爸,我去同学家做作业。晚点回来!”“妈妈,我周末和几个同学去郊游,要在外面住一晚”…… 这样的台词和与同学串通的“密谋”从此开始不断上演。
而荷兰家长的做法一般只纠结于一点:你许诺的返家时间为何要违背?你不遵守承诺, 下次如何能被信任?
在荷兰家庭,大多会这样交流:
荷兰孩子:“对不起,我玩忘了。我最初没有想到派对会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以为玩到12点就差不多了,结果不知不觉玩到了凌晨2点。”
荷兰父母:“没有预料到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没有打电话告知我们?我们在为你担心,知道吗?遇到这种情况,你要和我们商量,不能擅自采取行动,这是一种相互的尊重。”
荷兰孩子:“知道了。不过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我能否把离开派对的时间从12点延后到凌晨2点呢?因为真正带劲的音乐从11:30 之后才开始,12点就走太扫兴了。”
荷兰父母:“这样吧,你凌晨1:30结束派对,凌晨2点是你到家的时间,不能再晚了。”
荷兰孩子:“好,凌晨2点到家!如果有任何特殊情况,我会提前致电和你们商量。”
荷兰父母:“你这次没有遵守承诺按时回家,你的理由我们接受,我们愿意再相信你一次。下次派对的回家时间,已经按照我们的商量重新调整了,你能遵守吗?”
荷兰孩子:“会的!”
荷兰父母:“你已经失信一次了,如果下次再犯,你自己建议一个惩处方式吧。”
荷兰孩子:“我肯定会做到的。如果没有,我就罚自己半年不参加任何派对。”
荷兰父母:“一言为定!谁都不希望你半年参加不了派对,你只要说话算话,我们不会干涉你每月去一次派对的频率。好, 晚安,作个好梦!”
显而易见,这是一种用家庭间的谈判来讨论对承诺的遵守,以及对彼此信任关系的重建和以后规则的运行模式、奖惩方式。以这种方式确立出来的新准则是理性和实际操作监督力很强的,双方都容易遵守。而父母和孩子间行为和信任的透明度也很高。
信守承诺,决定了每个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责任感、坚持性和审时度势的能力;它甚至左右着社会和人情关系间安全感的张力。这是个大课题,但我们不妨从小地方做起,多一丝谨慎,多一点耐心,多一份态度,多一层安排,多一些交流,如此,我们与孩子共同修炼这四个字:信守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