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过头来说儿子。儿子也是靠实力进入重点高中"尖子班"的。因为老师说他是尖子中的尖子,所以从高一起,我就开始为他策划未来了。我是个医生,我希望儿子学医。恰好当年上海医科大学来我们山区扶贫挂点,我负责接待工作,我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上海医科大学的老师明白我的意图后说,进我们学校除了要有一定的实力,更主要的是看你儿子对医学有没有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千万不要学医!接着他们跟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们学校一个系主任,为了把自己的医学技术传授给儿子,强行作主把儿子留在本校读大学。结果不到一年,他儿子就因多门功课不及格退学了。用他儿子的原话来说就是:"阿拉对学医一点兴趣都没有!"第二年他儿子考上了成都的西南交通大学,学的虽然是既冷门又艰苦的专业——"桥梁与隧道工程",但由于志向、兴趣、爱好对路,他儿子学得非常轻松,学习成绩一直位居全系第一,后来被公费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我是第一次听说兴趣对学习有这么重要,那么我儿子的兴趣爱好在哪里呢?除了打篮球、踢足球等男孩子喜欢的运动外,我发现他爱好收藏飞机模型,图片也好,玩具也行,只要是飞机,他都视如宝贝,爱不释手。而对我书架上的医学书籍从来没有翻动过。
要说儿子的正经特长,算得上的是美术。他画得一手好画,曾获过"全区中学生绘画比赛三等奖"。我想利用他这一优势,叫他将来学"建筑",因为我发现不管哪所大学的建筑专业都有一个附带要求:"需加试美术!"为此,我还看好了不少建筑专业实力强的学校,可是当我说出这个想法后,立即遭到了儿子的反对,无论我怎么说"建筑学"是门前景广阔的热门专业,就是提不起他的兴趣。"那你想学什么专业?"我问他。"航空航天!"他脱口而出。原来他有这样的想法,难怪他收藏了那么多飞机模型。可是我不喜欢,我觉得这种专业不如建筑、医学好就业,挣钱多。
进入高三,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稳定在全校前三名,这时我的眼里就只有清华、北大了。2001年,儿子第一次参加高考。开始不敢冲击清华、北大,填了南京大学。过了一天,受各方面的蛊惑,我急忙要回了志愿表,重新选择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叫儿子学医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医学是应用性极强的热门专业;二是让儿子继承我的事业;三是北大"医学部"与北大"校本部"相比门槛稍低,填报北京大学医学部更能圆我的北大梦。谁知再次遭到了儿子的反对,他说要读就读北大校本部!儿子不如女儿听话,我不再与他争执。只要填北大,"校本部"就"校本部"。
录取结果出来了,南京大学的录取分比儿子的高考分低了3分!(可惜我们放弃了),更让人晕倒的是,由于北大"校本部"与北大"医学部"是分开招生的,儿子的分数卡在两"部"的门槛之间,想进"校本部",分数还不够,能进"医学部",志愿却没填!又因为"非清华、北大不读"的思想指使我只给儿子填了一个志愿,并且不同意调剂,所以尽管儿子考了个"榜眼"(仅比第一名少1分),也只得接受高分落榜的现实,复读一年了。
第二次高考,他发挥欠佳,考得不是特别理想,估计进清华大学风险较大,进北京大学(医学部)似有可能,但为了保险,"0批次"我还是主张填报复旦大学医学院。再次要儿子学医,除了上述理由外,就是我打听到复旦大学的一个招生政策,即"第一志愿填报复旦医学院可加10分投档"。"清华、北大进不去,总得读个复旦吧?!否则咱们的脸往哪搁。"我乞求儿子同意我的意见,因为我认定被复旦录取不成问题。做了整整一天的工作,儿子违心地接受了从来就不愿意学的医学专业。接下来的志愿,我同意儿子的要求,填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在选择专业的问题上与儿子发生了分歧。儿子要把"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填为第一专业志愿,我不同意,我理直气壮地把《学什么专业好》(一本来自大学校园的纪实书)给儿子看,里面有段文字是这样写的:"由于我国航空工业不是很景气,所以到这类单位去工作时收入不是很高,分配到航空研究所的不少学生最后都跳槽……"结果,儿子拗不过我,按着我的要求填报了专业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