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我"前世"造了什么孽,公布的投档分数给了我沉重的打击。儿子的分数可以上北大医学部,却进不了复旦医学院!两次与北大失之交臂,难道还有比这打击更令人痛心的吗?虽然最后儿子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录取了,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回想伴随儿女走过的高考路,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苦。倘若女儿不听我的话,坚持读文科,或许考取了重点大学;倘若儿子听我的话,愿意当医生,第一年就圆了北大梦……
事情过去之后,我一直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莫可名状的烦恼,难以控制的后悔,直到最后从《求学》杂志里找到了我存在的问题及失败的原因才得以消除。一是忽视了孩子的能力趋向,违背客观规律,强迫文科功底扎实的女儿去读理科;二是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独断专横,大包大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为了自己的"北大梦",强迫不愿学医的儿子去读医学,(好在没有读成,否则不知什么后果!);三是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忽视了孩子的实力和水平,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把自己的欲望当成孩子的志愿。三种情况都是没有尊重事实,没有尊重孩子意愿,没有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即未来的路是要孩子自己去走,任何人都代替不了!
当我明白上面这些道理后已经于事无补,因为高考时犯的错误,对于别人来说是个教训(可以引以为戒),但对于自己来说,可能会造成终生的痛苦。
女儿就读的"公共事业管理"不是真正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是原先的"教育管理",其主干学科是教育学,主要是为中等师范学校培养"教育学"和"心理学"师资力量的,属于冷门中的冷门专业。"哪怕是读个历史、哲学,也比这个专业强啊!至少可以去中学当老师",女儿无奈地说。为了逃避就业尴尬,她选择了考研,又为了保险,放弃报考钟爱的新闻学(因为跨专业报考风险很大),迫不得已沿着"教育学"这条路走进了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现在名声是有了,也圆了我的名牌大学梦,但却委屈了女儿,美好的憧憬、远大的理想,已经离她远去。另外,她们这个行当的研究生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就业不理想,女儿说还得考博,但大龄问题却使她无法回避高学历的女子将会遭遇的婚姻危机。
儿子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直博生)。庆幸当年没有被录取在北大或复旦学医。否则,他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因为他说过,即使被录取了,很有可能完不成学业。他说北航是他心仪的大学,遗憾的是没有读到最想读的专业。假如当年我依了他第一志愿填报"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那么现在正好赶上国家启动"大飞机计划"和"嫦娥奔月计划"。作为获得过"北航"最高荣誉奖——"金质奖章"的优秀学生,他肯定能被国家选进科研队伍,从事他梦寐以求的探空揽月事业。两个"计划"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是振兴中华的最伟大的两个航空航天工程,其国际影响绝不亚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两弹一星"!"计划"的实施时间(2007-2017),正处在儿子的黄金时代,本来他已经搭上了"班车",却被我拉住了后腿。
女儿的"记者梦"和儿子的"航空航天理想"就这样被我扼杀在摇篮里。每当想起他们本来应该拥有的不可估量的前途,我就有种犯罪的感受,自责、忏悔、痛彻心腑……
后记:
我是个虚荣心极强的人,跟许多爱面子的家长一样,名校情结很浓,很在乎大学的名气和大学的排名。填报志愿时只重学校,不管专业,在"当时出名"与"今后成才"二者之间,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前者。在常人眼里我是个成功者,其实我是儿女成功路上的绊脚石。经过7年的炼狱般的反思,我对兴趣与专业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