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人的事情不能告诉父母
“你不听话”、“就你淘气”、“你不是好孩子”,个别老师在打骂前都会先这样定性。在孩子看来,因为自己不是好孩子,责任在己才会被打骂。所以,这是应得的。孩子的哲学意识非黑即白,要么对,要么错。老师说我错了,那我一定就是不对。那么多同学只有自己不对,这是很丢人的事。自己丢人的行为让家长也跟着丢面子,所以这是不能告诉父母的。有些时候,孩子们对事件的性质过于轻看而不涉及尊严,有些时候又会把尊严看得特别重大。这是和我们成年人不一样的,因此也不能以成年人的标准去衡量。
不愿再提让自己害怕的事
同样的事情,即使同样会对孩子和成年人造成影响和伤害,但效应并不相同。对孩子的伤害,常常是当时的影响。不像成年人那样,是持续的,很难减弱和消除。因此,孩子确实更容易遗忘那些不快,甚至是悲伤。再次伤害来自于再次提及,而不是第一次的延续。所以,孩子们不愿意提及过去的那些事情,以免再次造成不快和恐惧。当别人询问时他们就不愿意回答,更不愿意自动提及。当然,许多时候是在各种原因综合作用下,孩子不愿意告诉家长,比如孩子会同时认识受到伤害的事没家长认为的那么严重,同时也受到威胁,且说出来觉得丢人。
二、如何让孩子愿意说?
家长常常告诉孩子有事就跟家长说。但是,孩子就是不说。多数时候,家长是通过其他途径得知的,比如其他同学说出来的秘密,或是从孩子的伤痕、极端反常的情绪等发现的。每逢此时,家长总是奇怪孩子为什么不说,而且,总在一遍遍思考这是“为什么”!想不通这是“为什么”,说明家长仍然以成年人的心思揣摩和要求孩子。此类事件固然有孩子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在家长这里。所以,如何才能让孩子愿意跟家长说,措施主要是针对家长方面的。
客观评价老师
家长要告诉孩子,老师不一定都对,让孩子别那么迷信老师。老师确实不可能都对,这是正常的,也能理解和接受。不可理解和接受的是对老师的完全信任,尤其是告诉孩子要听老师话,要乖。这让孩子认为,老师不会错,做什么都对,包括打骂自己。所以,应该客观地评价老师,要让孩子知道老师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要知道其缺点和不足。
告诉孩子合格老师是什么样
可以总体说说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子,不打人、不骂人、常微笑、爱夸赞,等等。孩子对合格老师有了一个基本的形象,就会对比,发现自己的老师哪些做法和言语不符合这个形象,就会跟家长说。
恰当解决师生之间的交往问题
孩子被批评、被打骂,家长要跟老师直接沟通,了解事件原委。不用批评老师,单是这种沟通,就能对老师起到警示作用。孩子之间交往,小摩擦很多,偶发事件,不要想着打回去获得平衡。家长的不恰当干预会使事件性质改变,无益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意愿。既发和常发事件,要跟老师沟通事件原委,跟对方家长沟通,一般都能获得较好的结果。不能以暴制暴,升级冲突。即使严重,也首先寻求法律和制度途径。
留心孩子反映出的异常信息
别看孩子小,但他们的思维有时候非常灵敏,表达很委婉。所以,家长猜测孩子话语和行为之中隐含的真正信息非常重要。比如孩子总说不舒服,却说不清楚是哪儿,医院也查不出任何疾病,这就是异常的委婉的信息。家长就不要直接询问了,应该绕个圈子,或者跟老师联系,了解孩子遇到的真正事情。孩子每天都愿意去,突然有天不想去幼儿园或者学校,又没有恰当的理由,同样是个异常的信息。类似的,都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不能责怪孩子不听话,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