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建立常规沟通机制
我们常常会发现,孩子不仅不跟家长说挨打挨骂的事,其他的事情,孩子同样也很少说。这反映出孩子与家长的交流有障碍,责任当然在家长。家长跟孩子多聊天,大部分内容可能是无效信息,但重要的信息总是会顺便流露出来。孩子从幼儿园、学校回到家,家长跟孩子随便聊聊当天的事情,哪怕是其他小朋友和同学的事,都有助于了解孩子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涉及孩子自己的事,也常常会暴露出来。一句话,跟孩子像朋友一样交往,孩子信任家长,有话就愿意说。
注意观察学校里的细节
细节反映本质。家长参加亲子活动、接送孩子,都有跟老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简短的交流,跟其他家长聊天,都能看到老师和幼儿园的一些蛛丝马迹,这些细节非常重要,不要觉得无关宏旨,细节能暴露本质。
不能全指望幼儿园和学校
家长不要以为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和学校,就可以放心了,自己就不用操心太多了。这种家长最容易强调孩子要听老师话,而且对孩子用心最少,交流也最少。不要指望幼儿园或者学校能全面负责,家教不当的孩子肯定是老师负担最重的孩子,再遇上失德老师,孩子的教育就全面失守了。
学会恰当地处理好第一次
孩子第一次遇到老师的不正常对待,不管严重与否,一定要恰当处理。这会传达给孩子一个明确的信号:老师有错照样不能无原则地姑息。这种时刻孩子不是孤单的,背后有家长的支持。第一次发生冲突事件,家长如果不以为意,或者反怪孩子不听话,把老师教导批评孩子的话重复一遍,孩子立刻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遭受双重心理重压。下次遇到同类事件,孩子可能就不愿意跟家长说了,反正说了也没用。家长不闻不问,或者顺应老师,或者责怪孩子,对无德老师也是纵容。少数敢于伤害孩子的老师大多是长期被姑息和纵容的结果,家长都不主张权利,胆子自然越来越大。家长可能不太方便批评老师,这可以理解,但必须让孩子知道,家长确实有难处,但得让孩子知道,错在老师,你是无辜的,有人在后面支持着你。孩子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