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三个关键期

儿童资源网

孩子成长三个关键期

  在9岁前后,孩子的紧张除了导致痉挛之外,还可能引起某种强迫症。美国育儿专家斯波克发现,“最常见的是要求自己迈过人行道上的每一条裂缝,虽然这种做法一点道理也没有,但你就是迷信地觉得你应该这样做……总之,如果你认为自己出了差错,就会严格地回到你认为完全正确的地方,重新开始。”

  孩子在9岁前后之所以出现痉挛或强迫症,主要是因为9岁前后是孩子成长的“过渡期”:3岁前后的孩子可以无忧无虑地玩乐, 13岁前后的孩子开始以“成人”自居并为此感到焦虑。在二者之间,9岁是一个尴尬的年龄。玩的天性开始消退,开始隐约感觉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但很容易感觉自己微不足道,对很多事情感到无能为力。

  9岁前后的“过渡期”还显示为大脑的发育状态。人的大脑在9岁前后快速地发展,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对于9岁前后的孩子来说,解答这些问题不会太困难: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一个更重?把一杯水倒入一个大瓶子里,把同样的一杯水倒入另一个小瓶子里,哪一个瓶子里的水更多?9岁前后的孩子之所以能够解答这些问题,是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按照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9岁前后的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只有到了13岁前后,他们才有可能发展出比较“高级”的抽象思维。

  育儿心得

  ■父母的责任就是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二是和孩子一起游戏、游玩;三是邀请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参与家务劳动,参与为破损的玩具、家具或衣物进行修理或修补的工作。

  ■小时候不断抛弃旧玩具购买新玩具的生活习惯和成人之后的不断再婚这两者之间存在某种隐秘的关系。过去人们对待衣服的态度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他们也会用这样的态度对待他们的婚姻。现在经济发达了,人们没有必要更没有耐心和细心去补衣服。补衣服的人少了,离婚的人多了。

  ■“成绩好的孩子,母亲比较有条理又有趣。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成绩不理想的孩子,饮食状况也比较混乱。……成绩越差的孩子,越依赖便利店的食物。”父母能做的就是改善孩子的生活习惯。

  ■ 为了给孩子提供适宜成长的环境,父母需要特别留意三件事情:一是夫妻之间的情感生活;二是吃饭的习惯;三是作息习惯尤其早睡早起和坚持运动的习惯。

  ■父母可以让孩子接触电脑游戏,但必须严格限制玩游戏的时间并监视游戏的主题。如果孩子不幸染上了“网瘾”,要么因为父母没有为孩子制订上网的规则,要么因为孩子在电脑游戏之外找不到足够的成就感。

  13岁前后:孩子反抗父母

  13岁前后既是孩子“青春勃发”的年龄,也是孩子的“精神断乳”、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而走向独立的年龄。孩子渴望独立,但又不得不受父母的控制,于是,他们开始伺机报复。如果他们的渴望得不到父母或老师的理解,如果他们在父母、老师、同伴那里无法获得足够的快乐感与成就感,他们会以厌学、逃学、辍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反叛和反抗。在父母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他们似乎一夜之间忽然成为令父母头疼的“不听话”的孩子。

  当孩子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不惜与父母对抗、反叛父母,这就提示:孩子的第二个关键年龄已经来临。就是成长的信号和秘密。

  13岁前后的孩子的“不听话”并不是坏事。“不听话”是孩子的理性发展到了需要发出声音的时候,那是“理性的狡计”和“理性的捣乱”。如果孩子到了应该独立的年龄却依然对父母“言听计从”而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那倒是更令人头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