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订规则:一两“威信”胜过一公斤“说教”
在孩子3岁之前,母爱比父爱更重要。3岁之后,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当孩子9岁的时候,就得为孩子制订规则,这时孩子身边需要有一个权威型父母和“重要他人”。
英国人洛克在谈论家庭教育时曾建议家长以“严格管教”的方式训练儿童的德行以便让儿童“有礼貌”,这种“严格管教”又必须建立在让孩子不至于性格“懦弱”的基础上。
究竟何种要求才算严格,何种要求又过于严格?这取决于家长的修养与技巧。按照洛克的思路,如果家长不知道如何把握严格与过度严格的界限,可以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逐步放松。先做权威型父母,再做民主型父母。
父母管理孩子,一般分化为放任型、权威型和民主型三种风格。放任型父母允许孩子为所欲为,只要他愿意,他可以怎么想就怎么做。权威型的父母制订规则,很少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并且期望孩子遵守家里的规则。民主型的父母重视是否公平,考虑到每个人的感受,给予孩子许多选择的机会,并且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做决定。
研究人员对上述三种家庭中的孩子的适应能力进行了追踪研究,研究结果令人感到意外:在放任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很难与其他人合作或者相处;在民主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没有决断能力;在权威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成为适应能力最强的人,他们能够自己做决定、遵守规则、善于与他人合作。
权威型父母实际上是那些有“威信”的父母。生活中的爱与怕让孩子既享受父母的爱,又保持对规则的敬畏。成功的家庭教育总是让孩子的身边有一个或几个最喜爱又最敬畏的人。好家长就是让孩子既“敬畏”又“喜欢”的那个人。坏家长就是只让孩子畏惧而不让孩子喜欢的人。
培养习惯:组“教育同盟”做民主父母
在孩子3岁之前,他的身边最好有放任型父母;在孩子9岁之前,他的身边最好有权威型父母;在孩子1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民主型父母。
让3至9岁的孩子接受比较严格的管理,其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形成习惯,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管是为了不管”。在孩子13岁前后,父母逐步做孩子的朋友。有效的教育是先严后松,无效的教育是先松后严。如果在孩子9岁前后纵容孩子,而在孩子13岁前后严格要求孩子,会遭到孩子的强力反抗。给青春期的孩子定规则是最危险的事情。
13岁前后的孩子开始积累自己的秘密,开始留意自己身体的变化,这个时候,应让孩子逐步由自理习惯发展为自学习惯。自学是让孩子在学校不掉队的唯一可靠的办法。孩子进入学校之后,无论学校的老师多么优秀,他都无法控制孩子上课时发呆、开小差。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只在于:孩子发呆、开小差之后,如何让孩子跟上“集体教学”的进度,不让孩子掉队。认真听讲的孩子偶尔成绩好,认真自学的孩子永远成绩好。保守的教育重视“复习”,进步的教育重视“预习”。复习是儿童跟着老师走,预习是儿童自己往前走。
更重要的是,有劳动习惯的孩子会形成“自学”的习惯。每一个父母都忐忑不安地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适应学校生活,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能够努力学习。可是,如果家长在孩子没有形成自食其力的生活习惯和自学习惯之前就把孩子贸然送进了学校,孩子就很可能无法适应学校生活。一个从来不知道自食其力为何物的孩子,他突然被抛进了学校,他就处于“成长的危险”之中。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处于“成长的危险”之中,家长唯一能够做的事情是:亲自为孩子提供家庭教育,让他入学之前有足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以便应对漫长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学校生活;并在孩子入学之后,与学校教师组成“教育同盟”,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