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亲子咨询师震惊的15个小案例

儿童资源网

让亲子咨询师震惊的15个小案例

  █ 10、感觉的绝缘体。

  一个孩子的牙松动了,妈妈说让姥姥看看,孩子反复确认:“不能给我拔”,在孩子张嘴的一刹那,姥姥眼疾手快,把牙给拔下来了。然后孩子大哭,反复念叨:“说好看看的,怎么不问一句就拔了?”孩子躲到屋里大哭,中午饭也没吃,就饿了一顿。妈妈坚持认为孩子小题大做,“拔就拔了,而且也是为他好”。在这样的时刻,我感觉父母和孩子之间,仿佛隔了铜墙铁壁一般。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讨论,妈妈渐渐明白了孩子的委屈:孩子哭并不是因为疼,他觉得大人理直气壮地欺骗他,连自己的牙都做不了主,所以才会那样激烈。很多亲子之间,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内心的距离,却像两个星球那么遥远。这种感觉层面的绝缘,最终导致亲子关系的绝缘。

  █ 11、毫无章法的引导。

  一个孩子被老师表扬了,兴高采烈地告诉妈妈。妈妈开始了一连串的引导:“你肯定很喜欢这个老师的课吧?一定很想给老师留个好印象吧?你要在哪方面努力啊?上课该怎么样?写字该怎么样?”孩子说:“我就不该告诉您。”我对妈妈说:“你手里仿佛有一根‘万能红线’,不管什么事情,最终准能引到学习上。”许多家长都会抓住一切时机引导孩子,到头来却把孩子从兴高采烈引导成了索然无味。当我们引导孩子的时候,必须想明白怎样“引”,“导”向哪里,如果方法和目标都没想清楚,这种所谓的引导,只是在制造混乱。很多时候,这些细节,就像食物上的霉点,极其细小,却是关系霉变的预警。

  █ 12、好玩儿是第一生产力。

  有一次,我给了家长几个建议,其中包括陪孩子玩。我认为,玩是最简单的一个任务,最终家长却告诉我,玩是最难的任务。我当时非常错愕:玩谁都会啊!她特别真诚地说:“杨杰老师,我真的不会玩。我小时候没人陪我玩,就是做做家务,写写作业,虽然也自己鼓捣着玩,但几乎没有疯玩的经验,因此,我不知道怎么跟孩子欢乐地玩耍。”此后,陆续有许多家长都告诉我,她们真的不知道怎么玩。随着咨询经验的积累,我却发现,玩是疗愈心灵的最佳途径。特别是对于磨蹭、心情沮丧、状态低迷的孩子,玩简直就是灵丹妙药。因此,我常常在咨询的后半段,手舞足蹈地教家长怎么玩耍。我第一次觉得,童年那种“不务正业”的玩耍,原来如此有价值。

  █ 13、你怕孩子吗?

  我常常问家长:“你怕孩子吗?”家长会觉得莫名其妙:“不怕啊,孩子有什么好怕的?”可是在咨询中,我却常常看到“怕”的一个套路:最开始严肃地告诉孩子不许做某事,紧接着孩子开始哼唧,父母就讲道理安抚,孩子却大哭大闹起来。双方僵持一会儿,看到局面不好收场,父母选择妥协,还不忘义正词严地重申:就这一次,以后不许这样了!每当这时候,我都追问家长的立场:“你到底是答应还是拒绝?如果是拒绝,为什么要那么快改变?如果是答应,何必非要让孩子哭一场呢?这是双输的局面。”后来我终于明白,其实这样做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怕”字,生怕孩子哭闹,为此不惜牺牲原则。这仿佛在走一个虚拟的地雷阵,可是孩子聪明着呢,如果孩子发现你害怕哭闹这颗“地雷”,他会给你埋一个地雷阵。

  █ 14、舍不得脑细胞,却舍得孩子?

  有一次,家长说要严肃地跟儿子谈谈学习态度和时间管理的问题。我问她,“你准备怎么谈,你估计结果怎么样?”妈妈说:“还没谈呢,我哪里知道结果?我就是告诉他学习态度要端正,另外,要学会抓紧时间。”我还是追问:“你估计孩子会听你的吗?这样的谈话有什么作用?”妈妈反问:“那总不能不管吧?”我开玩笑说:“你这是先行动,再思考,甚至行动了也没思考。”在咨询中我一直主张,家长决定做一件事情,要对教育的效果、孩子的感觉以及大致的行为走向有个预判。如果完全没有把握,就可以在心中否决。但很多家长都省略了这个步骤,的确节省了不少脑细胞,却把孩子当成了小白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