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已经快50天了,胚胎发育得挺好,已经有胎心了,这个时候放弃宝宝太可惜,要不你再细心考虑一下?”按照惯例,医生总会询问缘由。“哎,我也是没办法……”陈女士无奈地回答。
为了10岁女儿,34岁妈妈选择人工流产
陈女士有一个女儿,今年10岁。陈女士想赶在35岁以前,趁本人还没被贴上“高龄产妇”的标签,赶紧完成二胎计划。她和丈夫觉得,如果能再生个男孩,这样就凑成一个“好”字;就算再生个女儿,多一件“小棉袄”也是好事。
就在两个月前,陈女士惊喜的发现,本人怀上宝宝了。然而,当她把这份喜悦告诉女儿时,女儿的情绪很冷淡,似乎并不太欢迎这个即将加入到大家庭的弟弟或妹妹。
女儿的小情绪越来越明显。一开始,她每天放学后,总是留在学校里,不情愿按时回家。就算回到家里,她也是把本人关在房间里,不和父母交流。半个月前,女儿又为了生二胎的事和妈妈闹了别扭,这次她气得夺门而出,离家出走。到了凌晨1点多,仍然没有音讯,打她电话也不接。
“后来我和老公打电话到女儿的班主任那里,幸而在一个女同学家里找到了。”陈女士说,女儿看到她,还气呼呼的说,“要我还是要肚子里的宝宝,自己选一个吧!”
回家后,陈女士和女儿“冷战”了好几天,她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最终,她还是选择放弃生二胎,去预定了人工流产手术。
为何有的“独孩”会反对生“二胎”?
专家认为这缘于他们在第一反抗期时,被过分溺爱,其反抗的张力受到了抑制,没有成长为“安全型依恋的独立的孩子”。那应如何对待“独孩反二胎”?妈妈的终止妊娠,会不会对独孩造成新的伤害?
1、60%的独生子女反对二胎
上初三的13岁的雯雯自从得知妈妈怀孕,就常说如果生弟弟妹妹,就跳楼。随着妈妈怀孕时间越来越久,她的脾气越来越大,经常在家里乱扔东西,还威胁父母,要逃学、要拒绝参加中考、要离家出走。最近一个月又常常吵着要自杀,折腾到半夜也不肯睡。
1周前,妈妈在雯雯房间里发现刀片,并发现雯雯手臂上有几条清晰的刀痕。意识到情况严重,与雯雯谈心,但女儿态度强硬,一直坚持,只要生二胎,她就自杀。妈妈只好含泪到医院终止了妊娠。
一项小规模的社会调查发现,家里的独孩不同意生老二的,约占60%。
2 、“人之初”对其他孩子有敌意
英国儿童行为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即便1岁孩子,也会对家里出现的其它孩子产生敌意。美国心理学专家曾对100名6个月婴儿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在母亲关注其他婴儿或给洋娃娃喂奶时,都会表现出愤怒、不安等情绪。
为何会如此?弗洛伊德解释:婴儿出生,从母体中分离,是人类所体验到的最大的焦虑,这是一种生存的焦虑。人在出生时毫无防备与独立能力,他的安全依赖于母亲或相应的人,如果失去了爱,感到了威胁,就会产生焦虑。
3、过分依赖父母的孩子长大仍“排他”
心理学研究发现,对待父母继续生育的问题,独立的孩子比较容易接受,而过分依赖父母的孩子很难接受。心理学者将儿童对父母的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依恋和非安全型依恋。
其中,安全型依恋的,是独立的孩子,其自我认同价值高,并认为他人值得信赖,在人际交往中较为自信。非安全型依恋的,是“过分依赖父母”的孩子,因其过于依赖,怕失去,潜意识里对父母的爱的持久性不信任。非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父母更多关注哥哥姐姐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嫉妒,并很少在父母离开时关爱弟弟妹妹。
4、2-4岁是形成孩子“独立人格”的关键期
孩子的独立欲求,一般在两三岁之际发生,到三四岁达到高峰。其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他想自己吃饭,想自己跑着玩,想样样事情争着自己来,不愿接受成人的帮助。孩子这样做,就是通过“自己”来认知世界,并获得最自然的成长力量。
如果过分地保护,如,怕孩子吃不饱,不让他自己吃,老是喂;孩子要玩泥巴,怕脏不让他玩等。而孩子是在玩耍中让“自发性”得到成长的。如此,就会让一个人在幼年迷失自我,而一个缺少自我存在感的孩子,往往会形成依赖性人格,丧失安全感的心理。
5、“游戏”是幼儿社会化的主要方式
3岁起,儿童进入了“社会自我”发展的关键期。这时的儿童喜欢和伙伴一起玩,同伴交往,有利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但是,现在的儿童一般都为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伙伴,没有兄弟姐妹,又是单元房居住,缺少和邻居、街道小朋友交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