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是金——“爱心基金”的故事

中国儿童资源网

爱心是金——“爱心基金”的故事

  金榜题名,少男流泪为哪般

  1993年7月的一个黄昏,18岁的丰县少年余小桂在自家的责任地里插秧。他有些心事重重,所以一整天一声不吭地干着活。汗已经流尽,他的口里又干又涩,浑浊的腥水熏得头脑昏然,脚陷在烂泥地里,他觉得移动步子的艰难。正当他抬起头准备舒展一下疲惫的身子时,忽然发现褚红的夕阳里驰来一辆绿色的摩托,一群村童拍打着光光的腿脚,跟着摩托向田埂上奔跑而来。有一种预感迅速地从水面波及余小桂的心里,使得他浑身一颤。他愣在那儿,耳朵里随即灌满了摩托的马达声和村童们的齐声喊叫——“小桂哥!你考上大学喽——”

  余小桂惊醒了一般丢掉手中的秧苗,拔腿就向田埂上奔去。他的身后掀起了一团团兴奋的水花。接近田埂时,他伸出满是泥泞的手,一把抓过邮递员扬在手中的牛皮纸信壳,连一声“谢谢”都忘了说,便迫不及待地撕开了封口,蹲在水田边,抽出了里面的信页。他看到了“南京师范大学”几个套红的大字,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后的一种狂喜幸福使他几乎昏眩过去。

  余小桂站起身,匆匆地收拾了农具,往村里走。当余小桂来到家门口时,他突然从刚才的陶醉中惊醒。余小桂的家是三间快要倒塌的砖墙草盖房,外加一间搭在一旁的草棚,用来饲养猪、鸡。父亲倚在斑驳的墙边,一边搓着草绳,一边上气不接下气地咳嗽。念初中的妹妹瘦弱的身体上背了一大筐猪草,准备下河去洗。妹妹的两个腿膝盖处,裤子破了两个洞……余小桂一下子掉进了现实的冰窟窿。

  在贫困线以下艰难度日,对于余小桂家,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全家的生活费,以及兄妹俩的书学费,靠下肢瘫痪多年的父亲搓草绳打芦席挣,靠弱视的母亲走村串乡拉二胡卖唱挣,靠余小桂和他妹妹放学回家种责任田、饲养牲口挣。看着父亲和妹妹,余小桂一阵心酸。他把那封信悄悄地揣进裤兜里,从门边找了一根扁担,和妹妹抬着那筐猪草向屋后的小河走去。在小河边,余小桂突然地抑止不住地泪水滂沱。妹妹诧异地盯着他,问:“怎么啦,哥?”余小桂泣不成声地说:

  “小妹,我……没有考取大学,落榜了……”

  桂花飘香,几多欢喜几多愁

  余小桂在告诉妹妹“落榜”消息的那一刻,就做了惊人的决定:他不准备去上大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8岁的肩膀可以颤颤巍巍地承担支撑家庭的重担。然而,他的谎言只能欺骗自己,他被南京师范大学录取的消息已传遍了全村。一时间,善良的村邻们纷纷前来道贺,你10元,他8元,大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小桂,你是我村的骄傲,这个大学,再苦你也要去上。”村长拿来了资助款里最大的一笔——100元。村长说:“小桂,村里穷,但我们宁可用两条腿多走点路,节省出去乡、去县城办事时坐农公汽车和小三轮的钱,每年也要拿出100元支持你。”余小桂的母亲说:“娘一天再多跑几里路,多唱几个歌儿。”

  “一个暑假,余小桂陷在极度的矛盾和酸苦中。

  南京的9月,金风送爽,美丽的师范大学校园里,几百棵桂花树蓓蕾绽放,香味浓郁;彩旗飘舞,红幅醒目,广播里播放着优美的欢迎曲。一千余名新生的到来,使这座古老学府生机勃勃、热闹非凡。

  然而,让我们带着关注的目光,走进新生报到的队伍中去,将会产生另外一份感受。

  余小桂就在这条队伍里。他躲躲闪闪地排在文科系的新生队伍的尾巴上,与一些同学急切的心情相反,他每向前挪动一步,心跳就咚咚地加快。口袋里,那叠由零钱组成的厚厚几百元钞票,被他捏得出了汗。他前面是一个扎着马尾巴的无锡女生,她办好手续后,被父母一左一右夹拥着向宿舍区走去。余小桂走上去,拿出通知书和那叠零票,年轻的女老师点钱的双手微微颤抖,末了,她将一枚新校徽递给了余小桂。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