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疗法(全)

儿童资源网

捏脊疗法(全)


  五脏六腑出现积聚的时候,我们的后背上会形成一个相应的反射区。
  人七岁以后,气息的运行从先天完全转化成后天,气的运行方向开始发生变化,正常是从上向下运行,我们捏积时也是按从上向下的顺序。如果功力深厚的人给人捏积时可以从风池穴向下捏,但我建议大家从大椎穴向下一直捏到长强穴,长强穴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尾巴骨那个部位,它不单纯是一个点,应该是一个区域。
  找对穴位,事半功倍
  我们后背的背俞穴有一个点叫膈俞,它在脊柱旁开1.5寸这条线与肩胛骨下缘平行线相交的位置,左右各一个。膈俞穴是膀胱经上很重要的一个穴位,在针灸学上讲“血会膈俞”,说明膈俞是全身血会之地。如果一个病人是肝郁气滞,摸摸自己的耳朵觉得某个点有压痛或者是变厚变硬,这时我们除了要按压耳穴,还可以配合着点按后背的膈俞穴,这样肝郁气滞的症状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缓解。因为“血会膈俞”,所以在临床上碰到气滞血瘀的时候,我们就经常刺激这个穴位,捏也可以,点也可以,按也可以,揉一揉也可以。
  有的患者肝郁气滞的表现在背部反应出来不是一个点的压痛,而是一个大包。如果患者在后背有个很大的包,按揉它也不消散,那我们就先给患者做个梳理调整,捏一捏,找一找问题在哪儿。最后我们会发现通过委中穴可以治好背部的肿块。为什么呢?因为中医里有个关于穴位治疗的口诀叫“腰背委中求”,就是说不管我们背上哪个地方出现了问题,都可以从委中穴着手治疗。委中穴就在我们膝关节的后边,俗话叫腿凹子、腿窝,解剖学上叫做腘窝。我们有时会发现委中穴这个部位有一个很高的隆起,我们可以在这儿用扎针、点穴治疗,治疗后当天,我们可能就会发现背部的大包消了三分之二。
  文章来源:节选于《养生就是养阳气》一书作者:武国忠北京著名中医师
  脊背是面向太阳生长的大药
  人体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通引起的,脊背作为气血循行的主干道,最害怕淤积。
  只有脊背这个枢纽通了,气血运行通畅了,才能带走淤积,滋养全身,祛除疾病。所以,捏脊能治百病。
  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看医书时,忽然掩卷沉重地说道:“人体的五脏六腑都连在背上,而我们国家的刑罚中有一条是要打犯人背部的,这不是会把人打死吗?”于是他颁布命令,不能再打犯人的背部,改为打大腿和屁股。
  确实,背部是人体一个极其重要的部位,尤其是脊柱,是人体的中线。脊柱是大脑的延伸,大脑通过脊髓指挥全身的活动。脊背是督脉循行的部位,为什么叫“督脉”呢?督就是“都督”、“总督”的意思,督脉就是总管全身阳气的一条经脉。脊背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膀胱经是人体循行部位最广的一条经脉,阳气最多,而且膀胱经跟肾经相表里,肾主水,膀胱主管全身的水液代谢。可以说,脊背是全身气血运行的大枢纽。
  更重要的是,膀胱经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它联系着其他的脏腑。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都分布在膀胱经上,生长于督脉两侧。所谓“俞”,就是“输”,肺俞就是肺脏的转输、输注之穴,对于保养肺部和治疗肺脏的疾病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他腑脏的“俞”穴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说脊背是向阳生长的治病养生的大药田。
  如何使用这块大药田呢?我在这里为大家首推捏脊。具体做法:俯卧在床上,全身放松,让您的家人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在您脊柱两侧连皮带肉地捏起,从尾椎骨沿脊柱向上捏,一直捏到颈项发际处。一天捏一次,一次捏5遍即可,一定要长期坚持。可以让家人帮您观察,每次捏完脊都可以看到脊柱两旁明显发红,这说明捏脊捏到位了。
  其实,人体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通引起的,脊背作为气血循行的主干道,最害怕淤积,而我们平时负重、伏案,时间久了就会使这个主干道出现淤积,于是要么出现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头痛,要么使身体其他部位的气血供应失调,造成泛滥或干涸。只有脊背这个枢纽通了,气血运行通畅了,才能带走淤积,滋养全身,祛除疾病。所以,捏脊能治百病。
  安徽合肥有一位老人,在报纸上看到了周尔晋先生传授的捏脊法,连续捏脊两个月,不仅颈椎病、腰椎病症状消失了,连肥大性痔疮也好了。
  宣城有一位摘除了胆囊的女患者,失眠、头痛、不思饮食,痛不欲生,按此法连续捏脊3个月,配压足三里、三阴交,所有的症状都消失了。
  我有个朋友,心脏有点儿问题,每天临睡前就会出现心绞痛的现象,我仅给他捏脊一次,并辅以按压耳穴,当晚他的心绞痛就消失了。
  捏脊对于肝胆病疗效尤为显著,我的一些患者还通过坚持捏脊来作为肝硬化的辅助治疗,效果非常好,被人们视为奇迹。
  此外,利用脊背这味大药还有另一种方法:推脊。这主要适用于小儿,是退热的绝招。具体做法:让孩子俯卧,家长将食指、中指并拢,在孩子的脊背从上向下推,如下图所示:
  推背一般以200~300次为宜,家长在给孩子推的时候要注意,动作要迅速,还要注意力道,不能搓伤孩子的脊背。凡是出现发热的孩子,家长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治。当然,对于比较复杂的疾病,还要配合捏脊、压耳穴和四肢穴等手段来治疗,具体分法我将在后面详细讲解。
  文章来源:节选于《人体自有大药》作者:武国忠北京著名中医师
  给孩子按按这些穴位
  中国中医药报  2011年4月25日
  □李尤佳河南省中医院
  想让孩子长高,除了多给孩子加强营养、注意锻炼,很多家长不知道,还应该多给孩子按摩几个关键的穴位,通过穴位的按摩、经络的推拿来增加经络的运行和全身气血的营养,按摩不但促使新陈代谢。有利于骨骼发育,事半功倍,而且按摩简便易行,孩子更易接受。河南省中医院针灸推拿科主任焦乃军副主任医师介绍了几种简单的穴位按压和推拿方法。
  揉腹家长每天轻轻地为孩子顺时针揉腹1分钟,逆时针1分钟。可调理脾胃、补益气血。
  捏脊孩子俯卧,背部裸露,涂抹适量滑石粉,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患儿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同时向上捻动,自尾椎两旁(即脊柱两侧)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穴(脖后突出位)两旁。每天睡前给孩子捏上3~5遍。对调理孩子消化系统,增强抵抗力有好处。但家长一定要认真练习才能达到准确熟练的操作。需要注意如果孩子背部皮肤有疾患就应该禁用。
  搓脊柱家长每天用掌心搓孩子的脊柱,从下向上5~7次。可振奋阳气。
  按压百会穴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心,在两耳角直上与眉心向后的连线的交叉点。家长每天按揉孩子的百会穴20~50次,可振奋阳气、扶正祛邪、清利头目。
  推三关三关位于前臂内则腕横纹到肘横纹处。用食指、中指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300次,可调理脾胃。
  拿三阳、三阴经胳膊、腿的外侧为三阳经循行路线,内侧为三阴经循行路线,“拿”是推拿的一种手法,即用手捏。三阳经要从上往下捏,三阴经要从下往上捏,每天各3~5遍。
  揉涌泉穴涌泉穴在脚底的掌心处,每天揉30~50次,可补肾壮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