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孩子分析(一)
心理医生对家庭的观察14:禁忌
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家庭禁忌像捆人的绳束,越多越不好玩!
我小的时候,家里也有过许多禁忌。由于父母都有些“历史问题”,家庭内部的交流范围狭窄。哥姐个个天性活泼,在家里却自觉地保持沉默,寡言少语,小心回避与父母的争执,可交谈的东西少得可怜。只有我少不更事,喜欢胡乱评说政治上的事,嘲笑父母哥姐的胆小怕事,被他们当做“捣蛋者”,挨了不少的责罚。
现在的家庭,虽然在政治方面的禁锢少了,但很多父母担心子女犯错,不惜与孩子的天性为敌,限制孩子的自由思想。正如漫画中表现的那样,一家人靠闭嘴赢得安全。一般说来,家庭禁忌越多,快乐与自由越少,家庭的内部冲突也越大。
家庭走进心理诊室,是为了帮助那个被标记为的“有病”孩子,有时孩子只是一个不守家庭规则的捣乱者。如果乖乖的呆在父母画定的“圈子”里,平衡与一致性被维持着,家庭并不需要谁来扮演“替罪羔羊”。当平衡被打破,一切内部的努力不能使“越界者”回归,家庭会求助心理医生。
被正统观点束缚的医生,会热衷于扮演一个“镇压者”,帮助家长重建家庭规则。这样的医生会被家庭欢迎和感谢,父母也愿意继续带孩子前来就诊,医生可谓是名利双收。苦就是苦了孩子,为了家庭的平稳,他需要重新压抑自己。
“离经叛道”的心理医生可能会鼓励孩子从问题中获利,并试图通过消除家庭的禁忌来使问题自然消失。这样的治疗是否成功,取决于家庭对问题的领悟能力,家庭因此也要承受改变的冲击,度过一个相对动荡不安的时期。
聪明的心理治疗师会摇摆于两种倾向之间,一方面和家长讨论家庭禁忌的内容与范围,赋予“禁忌”其他意义;另一方面,告诉家长孩子从“禁忌”中获益的同时也遭受更多的限制。最后我们会给出一个时间计划,即当孩子出现什么样的行为时,什么样的禁忌可以消失。这样一来,既保持了家庭禁忌的“面子”,又能使孩子通过主动参与对禁忌的消除,来获得成长的动力。
心理医生对家庭的观察15:过渡期
困难只是暂时的。
当孩子变得有些疯狂或不可理喻时,正是他成长的路变得泥泞之日。
过渡期是一个心理学的操作性概念,指12岁至16岁的孩子在心理成熟的过程中,要走过一段艰难困苦的历程。这个时期的孩子要经受许多心理震荡,出现许多适应性障碍,内心缠绕着羞愧、紧张、社交恐惧、伦理焦虑、负罪感,以及攻击倾向。这是个从孩子心态慢慢转变为成人心态的时段,在行为上常常同时存在两个极端:自尊与自卑、盲目崇拜与藐视权威、过分道德感与故意无视道德、强迫倾向与散漫倾向、独立上进与懒惰依赖,他们统统夹杂在一起,形似“癫狂”。
其实,对每个青少年来说,这个“极端”行为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他必须为今后的一生积攒足够的进取能量与情绪经验,完成人格雏形、人生目标、审美与价值系统。
许多家长早把孩子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不能容忍孩子的“异化”,潜意识里把孩子的癫狂视为反叛,引发自身的分离焦虑。遗憾的是有些家长不能识别自身的焦虑,调整心态接受孩子的成长,反以为要对孩子加强教育,使他回到正轨。如果家长找医生治疗这些“行为障碍”,会使成长的“自然过程”变成孩子的“病态过程”,为了矫治孩子而使孩子发展为病态,形成治疗学的悖论情景。用系统眼光看,是家长和医生共同“建构”了孩子的“病”,好心帮了倒忙。
孩子过渡期要持续多久,取决于家庭的态度,如果受到家庭关系的阻碍,走出过渡期要晚一点。有的孩子在18岁甚至20岁以后还不能走出“困难历程”,他们可能会成为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常客。过渡期延迟,大多数是由于父母过度但又无效的管理,尤其孩子“不幸”有个太严厉太能干的母亲,同时又有一个太柔弱太无能的父亲,情况尤其如此。对这样的父母,我只能说:“孩子长不大,是你们并不需要他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