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谈话录-01

儿童资源网

歌德谈话录-01


    我们仍继续谈论拜伦,歌德很惊赞拜伦的非凡才能.他说,"依我看,在我所说的创造才能方面,世间还没有人比拜伦更卓越.他解开戏剧纠纷(Knoten)的方式总是出人意外,比人们所能想到的更高明."
    我接着说,"我看莎士比亚也是如此,特别在写福尔斯塔夫(福尔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几部历史剧中的著名丑角.)时.我看到福尔斯塔夫诳骗陷入困境时,不免自问怎样才能使他脱身,莎士比亚的解决办法总是远远超出我的意外.你说拜伦也有这样本领,这对他就是极高的赞扬了."我又补充了一句,"诗人站得高,俯瞰情节发展的始终,一切都看得很清楚,比视野狭窄的读者总是处在远为便利的地位."
    歌德赞成我的话;想到拜伦,他笑了一声,因为拜伦在生活中从来不妥协,不顾什么法律,却终于服从最愚蠢的法律,即"三整一"律.("Gesetz der drei Einheiten".西方剧艺中的"三整一律",指的是一部剧本中要有一个完整的动作情节(事),始终在一段完整的时间里(例如二十四小时)在同一地点(例如同一城市)发生,据说这是亚里斯多德在《诗学》里总结出的规律.十七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剧作家严守这个规律,浪漫派剧作家多半根据莎士比亚的范例反对它.过去多译为"三一律",但Einhei......ten不只指"一",而且还有"完整"的意思,从字面上看,也可能误解为三种"一律".)他说,"拜伦和一般人一样不大懂三整一律的根由.根由在便于理解(Fassliche),三整一律只有在便于理解时才是好的.如果三整一律妨碍理解,还是把它作为法律来服从,那就不可理解了.就连三整一律所自出的希腊人也不总是服从它的.例如欧里庇得斯的《菲通》以及其它剧本里的地点都更换过.由此可见,对于希腊人来说,描绘对象本身比起盲从一种没有多大意义的法律更为重要.莎士比亚的剧本都尽可能地远离时间和地点的整一;但是它们却易于理解,没有什么剧本比它们更易于理解了,因此,希腊人也不会指责它们.法国诗人却力图极严格地遵守三整一律,但是违反了便于理解的原则,他们解决戏剧规律的困难,不是通过戏剧表演而是通过追述(不是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发生的情节不在舞台上表演,而由人物口述.)."
    ............
    歌德继续谈论拜伦说,"拜伦通过遵守三整一律来约束自己,对于他那种放荡不羁的性格来说,倒是很适宜的.假如他懂得怎样接受道德方面的约束,那多好!他不懂得这一层,这就是致他死命的原因.可以很恰当地说,毁灭拜伦的是他自己的放荡不羁的性格.
    "拜伦太无自知之明了.他逞一时的狂热,既认识不到,也不去想一想他在干什么.他总是责己过宽而责人过严,这就会惹人恨,致他于死命.一开始,他发表了《英伦的诗人们和苏格兰的评论家们》(拜伦的一部早年作品被苏格兰批评家们指责得体无完肤,于是他在《爱丁堡评论》发表这篇辛辣的讽刺文,反击他的批评者.),就得罪了当时文坛上一些最杰出的人物.此后为着活下去,他必须退让一步.可是在以后的一些作品里,他仍旧走反抗和寻衅的道路.他没有放过教会和政府,对它们都进行攻击.这种不顾后果的行动迫使他离开了英国,长此下去,还会迫使他离开欧洲哩.什么地方他都嫌太逼窄,他本来享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可是他自觉是关在监牢里,在他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监牢.他跑到希腊,并非出于自愿的决定,是他对世界的误解把他驱逐到希腊的.(歌德所理解的自由和拜伦所理解的显然不是一回事.在政治方面拜伦当然远比歌德进步,他到希腊是参加希腊的解放战争.歌德希望拜伦也象他自己一样做个安分守己的庸俗市民,这实在很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