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之家-译序
贵族之家的没落已无可挽回,农奴制的崩溃也不可避免;然而由谁来给俄罗斯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俄罗斯又该往何处去呢?无论是拉夫烈茨基,还是作者本人,都无法作出明确回答.拉夫烈茨基只是模模糊糊感觉到,应该做点儿什么有益的事情,未来应该是光明的.而作为农奴制贵族阶级的最后代表,回首往事,拉夫烈茨基却感到虚度了一生."熄灭了吧,无益的一生!"在抒情诗一般的"尾声"中,拉夫烈茨基无可奈何地这样悲叹.故事的结尾无疑带有浓郁的伤感色彩,不过屠格涅夫把希望寄托于青年一代.拉夫烈茨基是在青年一代的欢声笑语中悄然离去的.历史舞台上已经换了新的角色,将要上演的也该是不同的剧目了吧?!
评论家皮沙烈夫(皮沙烈夫(一八四○—一八六八),俄罗斯著名评论家,哲学家,革命民主主义者.)对《贵族之家》作了如下的评价,认为它是屠格涅夫"结构最严谨.最完美的作品之一".它没有进行说教,然而是一部有教育意义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屠格涅夫"描写了现代生活,突出它各个好的和坏的方面,阐明了他所描写的现象的根源,促使读者进行严肃认真的深思."
屠格涅夫的作品,特别是他的长篇小说,堪称几乎近半个世纪俄罗斯生活的艺术编年史.但就篇幅而言,他的长篇却短小精致,除《处女地》外,可以说是反映当时社会的中篇小说.
生活场面和自然风景的描写在他的小说中随处可见,但这些描写从不喧宾夺主,遮掩情节.他的小说是单一结构的,在这一点上不同于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
《贵族之家》的结构尤其严谨,对人物都有简明的交待.作者自己曾说:他对这部小说的情节考虑了很久,希望避免像《罗亭》中那样令人感到意外的结局.的确,《贵族之家》情节十分紧凑,故事迅速展开,简练凝缩,不蔓不枝;中间几处插叙主人公的往事,都是读者进一步了解他们所必需的.在这方面,可以说屠格涅夫是普希金.莱蒙托夫的直接继承者.
屠格涅夫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很有特色.他不是对主人公的感情作详尽的心理分析,而是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人物内心活动的结果上.我们知道莉莎对拉夫烈茨基的感情是怎样产生.怎样发展的,可是我们不知道莉莎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屠格涅夫甚至宣称,她的内心活动不可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然而语言不能表达一个姑娘纯洁的心灵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对于她本人来说,那也是秘密;就让它对于大家也始终是一个秘密吧."他还借玛尔法.季莫菲耶芙娜之口说:"别人的心,......就像不透光的树林,女孩子的心就更不用说了."正是因此,他也拒绝写出拉夫烈茨基和莉莎在修道院里最后一次见面时的感受.
屠格涅夫并不深入描写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却十分巧妙地让读者能充分理解他们的内心生活.他经常利用潜台词,对主人公的微妙感情只是点到为止.莉莎和拉夫烈茨基的爱情几乎是默默无言的.他们在卡利京家的客厅里.花园里和拉夫烈茨基家池塘边单独待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很少谈话,而是默默地感受对方心中正在发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