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二)-第二部-在少女们身旁-第一卷
如果戈达尔夫人以及克雷西夫人旧日的朋友长时间没见到奥黛特,那么他们一定很难认出奥黛特客厅的摆设,甚至很难认出奥黛特本人.她看上去比以前年轻许多!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她发胖了,既然身体更健康,显得那么神色安祥,精神饱满.容光焕发.另一方面是由于她的新发型,光滑平整的头发增加了面部的宽度,玫瑰色的粉使脸更有神采,昔日那棱角过于鲜明的眼睑和侧面现在似乎柔和多了.这种变化的另一个原因如下:奥黛特到了中年,终于发现或者说发明她自己的独特面貌,某种永恒的"性格",某种"美的类型",于是她在那不协调的面部轮廓上......它曾被飘忽不定.软弱无能的肉体所左右,最轻微的疲劳使它在霎那之间长了好几岁,仿佛是暂时的衰老,因此,长久以来,它根据她的心情和面色而向她提供一个零散的.易变的.无定形的.迷人的脸......贴上这个固定的脸式,仿佛是永不衰退的青春.
斯万的房间里没有别人给他妻子拍的那些漂亮照片,尽管她在照片上的穿戴各不相同,但那神秘和胜利的表情仍能使人们认出她那洋洋得意的身影和面庞.他房间里只有一幅十分简单的老式照片,它摄于奥黛特贴上固定脸式以前,因此她的青春和美貌似乎尚未存在,尚未被她发现.然而,斯万忠实于另一种观念,或者说他恢复原有的观念,他在这位处于走动和静止之间的.脸色疲惫.目光沉思的瘦弱少妇身上所欣赏的是波提切利式的美.确实,他仍然喜欢在妻子身上看到波提切利的画中人.奥黛特却相反,她不是极力突出,而是弥补和掩饰她身上那些她所不喜欢的东西,它们在艺术家看来可能正是她的"性格",而她作为女人,认为这是缺点,甚至不愿意别人提起这位画家.斯万有一条精美的.蓝色和粉红色的东方披巾,当初他买下来是因为《圣母赞歌》(波提切利的作品.)中的圣母也戴这样一条披巾,但是斯万夫人从不肯戴它.只有一次她听任丈夫为她订做一套衣服,上面饰满了雏菊.矢车菊.勿忘草.风铃草,和《春》(波提切利的壁画.)一模一样.有时,傍晚时分她感到疲乏,斯万便低声叫我看她那双沉思的手,它们那无意识的姿势就像圣母在圣书上写字(那里已经写着《圣母赞歌》)以前往天使端着的墨水瓶里蘸墨水的姿势一样灵巧而稍稍不安.但是斯万接着说:"您千万别告诉她,她要知道了准会改变姿势."
除了斯万情不自禁地试图在奥黛特身上发现波提切利的忧郁节奏以外,在其他时刻,奥黛特的身体是一个统一体,它全部被"线条"圈住,线条勾划出这个女人的轮廓,而对旧款式的崎岖线路.矫饰的凸角和凹角.网络以及分散杂乱的小玩意统统删去,而且,凡当身体在理想线条内侧或外侧显出错误和不必要的弯曲时,这条线便大胆纠正大自然的错误,并且在整整一段路程上,弥补肉体和织物的缺陷.那些衬垫.其丑无比的"腰垫"已经消失,带垂尾的上衣也无影无踪,以前,这种上衣盖过裙子,并且由僵硬的鲸须撑着,一直给奥黛特一个假腹部,使她仿佛是一堆七拚八凑的.零散的构件.如今,流苏的垂直线和褶裥饰边的弧线已被身体的曲线所取代,身体使丝绸起伏.仿佛美人鱼在拍水击浪,贝克林纱也具有了人性,身体从过时款式那长长的.混沌和模糊的包膜中挣脱出来,成为有机的.活生生的形式.然而,斯万夫人喜欢并善于在新款式中保留旧款式的某些痕迹.有时,我晚上无心工作,又知道希尔贝特和女友们看戏去了,便临时决定去拜访她父母.斯万夫人通常身着漂亮的便服,裙子是一种好看的深色(深红色或桔红色),它不是流行色,因而似乎另有含义,裙子上斜绣着一条宽宽的.镂空的黑丝带,使人想到旧日的镶褶.在我和她女儿绝交以前,有一天,春寒料峭,斯万夫人邀我去动物园.她走热了便或多或少地敞开外衣,露出衬衣的齿状饰边,仿佛是她几年以前常穿而如今不再穿的背心上轻微的齿形贴边.她的领带......她忠实于"苏格兰花呢",但是颜色柔和得多(红色变为粉红色,蓝色变为淡紫色),以致人们几乎以为这是最流行的闪色塔夫绸......以特有的方式系在颔下,人们看不出它在哪里打结,并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如今不再流行的帽"带".如果她再"坚持"一段时间,那么,年轻人在试图解释她的服饰时会说:"斯万夫人本人就是整整一个时代,对吧?"优美的文体在于将各种不同形式重叠起来,暗藏在其中的传统使它更臻优美,斯万夫人的服饰也一样.对背心及圆结的朦胧回忆,加上立即被克制的"划船服"(划船式的短上衣.)趋向,甚至加上对"跟我来,年轻人"(此处指女帽上的花结,飘带披在身后.)的遥远而模糊的影射,这一切使古老的形式......重现(不完全的重现)在眼前的具体形式之中,那些古老形式是不可能让裁缝或妇女服装商真正制作出来的,但它却牵动人们的思绪.因此,斯万夫人蒙上一层高贵色彩,而这也许是因为这些装饰既然毫无用处,那么它应该有一种比实利更高的目的,也许是因为它是过去岁月留下的痕迹或者这个女人所特有的衣着上的个性,总之,这种高贵色彩使她千姿百态的装束神态如一.人们感到她的穿着不仅仅是为了身体的舒适或装饰.她的衣着仿佛是整个文明的精致而精神化的体系,将她团团裹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