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有名的袭击是1674年屠朗在阿尔萨斯对大选帝侯.帝国将军布尔农维耳和洛林公爵指挥的联军的袭击.屠朗得到的战利品极少,联军的损失只有两三千人,这对五万人的军队来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损失.但联军却认为不能再在阿尔萨斯继续抵抗,于是撤退到莱茵河右岸.屠朗需要的正是这个战略成果,但是我们绝不该在袭击本身去寻找取得这种成果的原因.与其说屠朗是袭击了敌人的军队,不如说他是挠乱了敌人的计划.另外,联军统帅的意见分歧,军队靠近莱茵河等,也都是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总而言之,这次袭击值得人们仔细地加以研究,因为人们通常都把它理解错了.
1741年,奈佩尔克去袭击腓特烈大帝的舍营地,但全部成果却仅是使腓特烈不得不用他没完全集中起来的兵力变换正面同他进行莫尔维次会战.
1745年,腓特烈大帝在劳西次袭击洛林公爵的舍营地.他之所以能获得成果,主要是因为他对最重要的舍营地之一,亨内斯多夫进行了真正的袭击,奥军因此损失了两千人.但从总的结果来看,虽然洛林公爵经过上劳西次退回了波希米亚,但并没有因而受到妨碍他沿易北河左岸又回到萨克森,因此,假如不进行克塞耳斯多夫会战,腓特烈大帝就不会取得重大的成果.
1758年,斐迪南公爵袭击法国军队的舍营地.这次袭击的直接结果却是法军丧失了几千人,并且被迫退到阿勒尔河的另一岸.而这次袭击的精神影响可能更加深远一些,它对法军后来丢弃整个威斯特伐利亚是有影响的.
假如我们要从上述不同的战例中得出一个关于这种攻击的效果的结论,那么只有前两个例子可与胜利的会战同等看待.但是在这两个例子中部队数量都不大,而且敌人没有设置前哨,在当时的作战中,这很有利于进行袭击.其他四个例子虽然都应该算作完全成功的行动,但就其效果来说,显然不能同胜利的会战同日而语.在这些例子中,只是因为敌人意志不强.性格软弱才取得了一般的成果.1741年的那次袭击,正是因为敌人的情况不是这样,所以没有能取得任何成果.
1806年,普鲁士军队曾计划用这种方式袭击弗兰肯的法国部队.从当时的情况看,这次袭击是完全可以得到个满意的结果的.当时拿破仑不在军中,法军分布在广大的舍营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普军有很大的决心.用很快的速度是的确可以让法军遭到一定损失,并把它赶过莱茵河的.但是普军当时所能做到的也只是这一些.如果普军抱更大的希望,比如越过莱茵河追求更大的利益,或想获得很大的精神上的优势,让法军在这一战局中不敢再到莱茵河右岸作战,那是完全没有充分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