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中)-第二卷-第六篇-防御-第二十六章

儿童资源网

战争论(中)-第二卷-第六篇-防御-第二十六章


    (1)战争是在自己国家腹地进展的;
    (2)战争的胜负并不仅仅由一次失败决定;
    (3)战区包含非常大一部分国土;
    (4)民族的性格有利于采取这种办法;
    (5)国土上有森林.山脉.沼泽,或耕作地,地形极为复杂,通行困难.
    人口的多少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在民众战争中很少会发生缺少人员的情形.居民的贫富也不直接起决定性作用,或者至少不应当起决定性作用,可是,不容否认,贫穷的.习惯于吃苦耐劳的人民往往表现得更为勇敢,更为坚强.
    像德国很多地区一样居民住得很分散的情况十分有利于发挥民众战争的效果.有这种特点的地区,就可以分割成更多的零散的小块,更便于人们隐蔽,在这儿道路虽多,但很不好,军队舍营会遇到很多的困难,特别是民众战争通常所具有的那种特点在这儿会小规模地反复出现.这种特点就是:处处都有抵抗的因素,但是,处处又都捉摸不到.假如居民集中在一些村庄里居住,那么,敌军就会占领那些反抗最强烈的村庄,甚至为了惩罚居民而将这些村庄抢光,烧光,但是,这种作法对威斯特伐利亚的农民大约是不行的.
    民军和武装的民众不能并且不应该用来对抗敌军的主力,甚至也不能用来对付较大的部队,它们不能用来粉碎敌军的核心,而只能从外部和边缘去吞食敌人的部队.它们应该在进攻者的大部队没有到达的战区两侧地区起来反抗,让这些地区完全摆脱敌人的影响.它们应该像聚集在战区两侧的乌云,紧随着前进的敌人移动.凡是敌人完全没有出现的地方,民众不会缺少武装起来反抗敌人的勇气,附近地区的大批居民追随着这个榜样,便会接连燃起反抗之火.这样,反抗的火焰就会以燎原之势蔓延,最后烧到进攻者的基地,烧到他的交通线,并且破坏他的生命线.当然,我们并不将民众战争夸大为万能的,并不把民众战争看作像人们无法对付的风雨似的,是单靠军队无法对付的用之不尽而不可战胜的东西.总之,我们的结论不是以那些吹嘘民众战争的言论为基础的,但是,我们依然只能承认,人们不能像驱逐一队士兵那样赶走武装的农民.士兵像一群家畜那样集结在一起,经常是笔直地向前奔跑,而武装的农民却用不着什么巧妙的计划便会向四面八方散开.这样一来,任何小部队在森林地.山地,或者地形极其复杂的地区行军就都十分危险,因为随时都可能发生战斗.一支行军的纵队纵使很久没有发现新的敌人,那些早被纵队先头逐走的农民也还可以随时在纵队尾部附近出现.至于破坏道路和封锁隘路,正规军的前哨或别动队所用的手段同发动起来的农民所使用的方法比较起来,就几乎像自动机器的动作同人的动作比较一样.敌人除了派很多部队护送运输队,驻守在兵站.隘口.桥梁等地之外,没有别的对付办法.民众武装最初的活动规模总是有限的,敌人因为害怕过分地分割自己的兵力,派来对付他们的部队也是不大的.民众战争的火焰经常恰恰就是在同这些小部队的斗争中燃烧起来的.在某些地方,民众武装凭借数量上的优势打败了敌军的这些小部队,于是他们的勇气增加了,斗志更激昂了,斗争也更加积极了,一直发展到能够决定全部结局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