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用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防哨来直接掩护某一地区的防御部署都可以称作单线式防御.我们之所以说直接掩护,是因为一支大军队分几个部分一起配置时,不构成单线式防御也能够掩护广大地区不受敌人侵犯,只不过这种掩护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一系列行动和运动的结果来实现的.
要想直接掩护广大地区,防线就必须很长,这样长的防线显然只有极小的抵抗能力.假使在这条防线上配置最大的兵力,如果对方的兵力同防御的兵力大概一样,这条防线的抵抗力还是很小的.因而,单线式防御的目的只能是抵御力量较弱的进攻(无论造成进攻力量较弱的原因是战斗意志不强,还是兵力不大,都是这样).
中国的万里长城就是在这种意义上修筑的,它是抵御鞑靼人的侵袭而修筑的屏障.和亚洲和土耳其接壤的欧洲各国的所有防线和边防措施也都具有这样的意义.在这种场合采用单线式防御,既不是不合理的,也不是不符合目的的.当然,这种防御并不能防止每一次侵袭.可是,它毕竟能加大侵袭的困难,因而能减少侵袭的次数.在这些国家同亚洲各民族几乎常常处于战争状态的情况下,防线的这种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现代战争中欧洲各国之间的防线,和这种单线式防御很是接近,如莱茵河畔和尼德兰境内法军的防线就是如此.建立这些防线的目的,实际上只是抵御敌人为了征收军税和掠夺物资而对国土进行的进攻.这些防线只应当用来防御敌人的小规模活动,因而只宜使用次要的力量.可是,当敌军用主力进攻这种防线时,防御者当然也就不能不用主力防守这种防线,这样,他就采取了不是最好的防御措施.因为在这种场合有这种不利,以及由于防止敌人临时的侵袭是很次要的目的,用这种防线去达到这个次要目的又非常容易太多地浪费兵力,因此在今天看来,这种防线是有害的手段了.战争的威力越大,采用这一手段就越没有益处,就越有危险.
最后,掩护军队舍营用的.正面宽大.具有一定抵抗能力的的前哨线防御,还可以看成是真正的单线式防御.
前哨线进行的抵抗主要是来对付威胁个别舍营地安全的袭击和小规模活动的,在地形有利的情况下,这种抵抗在这方面能发挥足够的威力.如果前进的是敌军的主力,前哨线就只能进行相对的抵抗,等于说只能为了赢得时间而进行抵抗.并且,这样赢得的时间在大多数场合也不会很长,因而也不能把赢得时间看作是前哨线防御的目的.敌军的集中和前进决不会秘密到这种程度,以致防御者只能通过前哨的报告才能发现它.如果防御者处于这样的境地,他也就太可怜了.
可见,即便在这种场合,单线式防御也只是用来抵御力量较弱的进攻,并且像在其他两种场合一样,并不和它的使命发生矛盾.
可是,把负有抵抗敌军主力保卫国土使命的主力分散成一长串的防哨,也就是把它们分开配置成单线式防御,看来是如此不合情理,以至于我们有必要详细地探讨随同这种配置出现时的情况和造成这种配置的因素.
任何山地阵地,即使它是为了以完全集中的兵力进行会战而占领的,也都能而且必须有比平原阵地更宽大一些的正面.这种阵地的正面之所以可以宽大一些,是因为地形条件使得抵抗能力大大提高了.这种阵地的正面所以必须宽大一些,是因为防御者,像我们在山地防御一章中已经说过的那样,需要有一个更广阔的用于退却地区.可是,如果没有迅速进行会战的可能,如果敌人有可能同我们长时间对峙,不出现对他有利的时机就不会采取行动(这是很多战争中最常见的状态),那么,防御者自然就可以不限于占领最必需的地区,他自然就可以在保障军队安全的前提下朝左右尽可能多控制一些地区,从而取得种种利益,这一点我们还要进一步加以说明.在适于通行的开阔地区,人们通过运动可以比在山地更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因而,在开阔地区很少有必要通过扩大阵地正面和分散兵力来达到这个目标.同时,这样做也危险很多,因为分散的每个部分只有很小的抵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