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中)-第二卷-第六篇-防御-第三章

儿童资源网

战争论(中)-第二卷-第六篇-防御-第三章


    (2)被迂回者对于失去退路的恐惧小得多了,因为在战略范围内,空间不如在战术范围那样容易被封锁;
    (3)在战略范围,由于空间较大,内线(也就是较短的路线)的效果增大,这对抵抗多面攻击极有利;
    (4)交通线十分脆弱是一个新的因素,那就是说交通线一被切断影响就很大.
    在战略范围内,因为空间较大,通常只有掌握主动的一方,即进攻的一方才能够进行包围(即多面攻击);防御者不能够象在战术范围那样,在行动过程中对包围者进行反包围,因为他的军队的配置既不可能有与此相对应的纵深,也不可能那么隐蔽.当然这都是事物的性质决定的.但既然包围不能带来什么利益,那么,尽管进行包围是容易的,这对进攻者又有什么好处呢?所以,若不是因为包围攻击对交通线还有些影响的话,在战略范围也许根本就不会把它作为一个能导致胜利的因素了.但这个因素在最初的时刻,即在进攻者和防御者开始接触,但是还保持原来的部署时,很少能起很大的作用.在战局进程中,当进攻者在敌国国土上渐渐成了防御者,这个因素才起很大的作用.这时候,新的防御者的交通线就变得脆弱了,原来的防御者就能够作为进攻者来利用这个弱点了.但这种进攻的优越性总的说来不能算作是进攻本身的优越性,因为它实际上是从防御本身的较高关系中产生,有谁还不明白这一点呢!

    第四个因素,即战区的有利作用,自然是在防御一方.当进攻的军队发动了一次战局,他们当然也就离开了自己的战区,并由此受到削弱,即他们把要塞和各种仓库留在后方了.他们需要通过的作战地区越大,他们所受到的削弱就越厉害(因为要行军和派出守备部队),而防御者的军队则仍保持着同各个方面的联系,这就是说,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要塞,不会受到任何削弱,而且离自己的人员补充和物资补给基地比较近.

    第五个因素,即人民大众的支持,这并不是在每一次防御中都能得到的,因为有的防御战局也许是在敌人的国土上进行的,但这一因素终究是从防御的概念中产生出来的,而且在大多数场合,防御都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另外,这里所说的民众支持主要是(但并不完全是)指民军与民众武装的作用,同时也是指所遇到的各种阻力比较小,人员补充与物资补给基地都比较近,补充和补给来源比较丰富等情况.
    通过1812年的战局,使我们像通过放大镜一样清楚地看出第三个跟第四个因素中提出的那些手段的效果,渡过涅曼河的是五十万人,而参加博罗迪诺会战的却只有十二万人,到达莫斯科的就更加少了.
    我们可以这么说,这次巨大的战局的效果很大,俄国人即使不继而进行反攻,也可以在长时期内不致遭到新的侵犯.当然,除瑞典之外在欧洲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同俄国的情况相似,可是这个因素仍然是起作用的,只不过是作用的大小有所不同而已.
    对第四个与第五个因素还需要作一点说明.有利于防御的这两个因素在真正的防御中,也就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防御中才能够发挥作用,当在敌国国土上进行防御,而且防御与进攻行动交织在一起时,它们的作用就会减弱.当我们考虑到这一情况时,我们将会发现这两个因素大概像上述第三个因素一样,又会对进攻产生一种新的不利.正如防御不是单纯由抵御因素构成的一样,进攻也不是完全由于积极因素构成的,甚至一切不能直接导致媾和的进攻,都不得不以防御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