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就是军队从一个配置地点向另一个配置地点的单纯的转移.行军有两个最主要的要求.
第一个要求是军队要舒适,要避免消耗原本可以有效使用的力量;第二个要求是移动要准确,军队要准确无误地到达目的地.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如果编成一个纵队,也就是说沿着一条道路不间断地行军,这个纵队的首尾绝不可能在同一天到达目的地.在这种情况下,军队只得非常缓慢地前进,否则就会如同水柱一样,最后分散成很多水滴,加上纵队很长,必然会使最后的部分过度劳累,使全军很快就陷入混乱状况.
同这个极端相反,编入一个纵队的人数越少,行军越容易.越准确.于是就产生了区分兵力的必要性,可是这种区分同为了分割配置不断进行的那种区分是不同的.因此,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军队区分为若干个行军纵队,是根据军队配置的需要,但并不是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都是这样.倘若要把一支大的军队集中地配置在某一地点,在行军时就必须把这支庞大的军队区分为若干个纵队.即使分开行军是根据分割配置的需要,也可能有时以满足配置的要求为主,有时则以满足行军的要求为主.比如,如果一支军队配置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休息,而不是在休息中等待战斗,满足行军的要求就是主要的,而这些要求就是需要选择良好的.修筑好的道路.考虑到这些不同情况,人们有时根据舍营和野营的情况选择道路,有时则是根据道路的情况选择舍营和野营的地点.如果一支军队预定要进行一次会战,并且要到达适当的地点是最重要的,那么,必要时就得甚至毫不犹豫地通过最难走的小道.与此相反,假如军队向战区作旅次行军,那么就应该为各个纵队选择最近的大道,而且尽可能地在大道寻找舍营和野营地点.
不论行军属于上述两种行军中的哪一种,现代军事艺术的一般原则总是这样的:在预料可能发生战斗的任何地点,也就是说,在真正作战的整个区域内,编组行军纵队时必须使编成的各个纵队能够进行独立的战斗.为了适应这个要求,就要使纵队内有三个兵种的联合,对整体进行有机的区分,并且任命合适的司令官.主要是行军产生了新的战斗队形并且从新的战斗队形中获得最大的方便.
在十八世纪中叶,尤其是在腓特烈二世的战争中,人们已经开始把运动当作是战斗的一个特殊要素,而且开始利用出其不意的运动来取得胜利.当时,还没有出现有机的战斗队形,因而,军队行军时不得不进行十分复杂而累赘的部署.军队要想在敌人附近进行运动,就必须可以常常作好战斗准备,而整个军队不集中在一起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因为只有整个军队集中在一起,才可以形成一个整体.侧敌行军时,第二线为了经常与第一线保持不太远的距离,即不超过四分之一普里,就得十分熟悉具体地形,不顾艰苦地越过任何险阻前进,因为在四分之一普里的距离内哪里能找到两条平行的良好道路呢?军队向敌人垂直行军时,两翼的骑兵也会遭遇到相同的情况.在行军中有了炮兵(它需要有步兵掩护的单独的道路),就会碰到新的困难,因为步兵必须保持一条连续线,而炮兵会使本来已经拉得很长的步兵纵队拖得更长,而且打乱纵队内步兵的各部分之间的间隔.人们只要读一读滕佩霍夫着的七年战争史中的行军部署,就能了解这一点,并知道战争因而受到的各种各样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