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中)-第二卷-第五篇-军队-第六章

儿童资源网

战争论(中)-第二卷-第五篇-军队-第六章

    从军队开始集中到战斗成熟(即战略上已经将派军队到战斗地点,战术上已经给各个部分规定了位置和任务),这段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十分长的.从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到另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也是如此.
    以前,这一段时间好象是根本不属于战争范围以内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看卢森堡是如何野营和如何行军的就够了.我们之所以提到这位统帅,因为他是以野营和行军闻名的统帅,完全可以看作是当时的代表人物.并且我们从《弗郎德勒战争史》中,对这位统帅比对当时其余统帅也了解得更多些.
    当时,野营的背面往往紧靠着河流.沼泽或者深谷,今天看来,这也许是一种荒谬的做法.在当时,野营的正面非常少是根据敌人所在的方向而决定的,以致背向敌方,正面向着本国的情况经常出现.当时采取这种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做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人们在选择野营的位置时,主要是(甚至只是)考虑是否舒适.他们把野营看作是军事行动以外的状态,就如同剧院的后台,人们在这里能够无拘无束.野营的背面紧靠天然障碍,被看作是唯一可取的安全措施.当然,这是针对当时的作战方法说的,如果在野营中被迫可能进行战斗,那么这种措施就完全不适用了.可在当时不必担心这一点,那时的战斗差不多都是经过双方同意后才开始的,就象决斗要在双方到达一个约定好的合适的地点以后才可以进行一样.在当时,一方面由于骑兵非常多(处在全盛时代末期的骑兵依然被认为是主要兵种,特别是在法国),另一方面由于军队的战斗队形很不灵活,军队不是在任何一处地形上都能够作战,所以军队配置在复杂的地形上,就好象在中立地区,可以受到保护.但是,设营的军队自己也很少能够在复杂的地形上进行战斗,所以它宁肯出去迎击进行会战的敌人.我们清楚地知道,正是卢森堡所指挥的弗勒律斯.斯滕克尔克和内尔文登等会战,完全是以另一种精神进行的.可是,这种精神在当时还只是刚使这位伟大的统帅摆脱旧有的作战方法,它还没影响到野营的方法.军事艺术中的变革,总是先从某些有决定意义的行动开始的,通过这些行动,再逐步扩展到其他行动上去.从前,人们很少把野营状态当成是真正的作战状态.当时,当有人离开营地侦察敌人时,人们通常说"他作战去了",这句话就说明了这种看法.
    那时,人们对行军的看法跟对野营的看法也没有多大不同.行军时,炮兵为了沿比较安全和良好的道路行进,完全跟整个军队分开,两翼的骑兵为了轮流担任右翼的荣誉,常常互换位置.
    现在,主要是从西里西亚战争以来,军队在战斗外的状态已经跟战斗有了极为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产生了最为密切的相互作用,以致不再考虑其中一种状态,就不能全面地考虑另一种状态了.假如说在过去战斗是战局中的真正的武器,战斗外的状态只是武器的握柄,前者是钢刀,后者是木柄镶在钢刀上,整体是由两个性质相异的部分构成的,那么现在应当把战斗看作是刀刃,而战斗外的状态是刀背,这个整体是一块锻接在一起的金属,已经辨认不出哪儿是钢,到哪儿为止是铁了.
    眼下,战争中的这种战斗外的状态,一方面是军队平时的组织和勤务规则决定的,一方面是战时的战术部署和战略部署决定的.军队可能同时也有的三种战斗外状态是:舍营.行军和野营.这三者都是既属于战术,同时也属于战略,并且战术和战略在这里往往很接近,看起来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或者实际上就是如此,以致有很多部署,既可以看作是战术部署,又能看作是战略部署.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