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中)-第二卷-第五篇-军队-第四章

儿童资源网

战争论(中)-第二卷-第五篇-军队-第四章


    俄国和奥地利就是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国家,因为这些国家还保存着鞑靼制度的残余.拿破仑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向来不嫌兵多.当他利用征兵制征兵征到相当大的限度以后,就只有用增加辅助兵种的办法来加强自己的军队,因为这样做主要的是要花钱而不是增加人.另外,在拿破仑的一些规模极大的战局中,骑兵所起的作用比在一般情况下更大,这一点也是不容忽略的.
    大家知道,腓特烈大帝曾经精打细算,以便替他的国家节省下每个新兵.尽量用外国的力量来维持庞大的军队,这是他主要的打算.要是考虑到,当时他的国土本来很狭小,再除去普鲁士以及威斯特伐利亚的各省,那么我们就会了解,他这样做是有多种原因的.
    除了需要的人数比较少这一点以外,骑兵用征募的办法也很容易补充,而且腓特烈大帝的作战方法是以运动方面的优势为基础的,因而一直到七年战争末期,虽然他的步兵有所减少,而骑兵却依然不断增多.即使如此,在七年战争完成的时候,他战场上的骑兵的数量也只勉强达到步兵的四分之一强.
    但是,在我们讲的整个这个时期里,骑兵数量非常少可是获得胜利的战例也不是很少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大格尔申会战.假如只计算参加战斗的师,那么拿破仑当时有十万人,其中骑兵五千人,步兵九万人;联军有七万人,中间骑兵二万五千人,步兵四万人.也就是说,拿破仑少两万名骑兵,只多五万名步兵,按通常道理说他应当多十万名步兵.既然拿破仑以这么大的优势的步兵就取得了会战的胜利,那么我们不妨也要问一下,假如当时步兵的对比是十四万对四万,难道他就有可能失败吗?
    当然,联军骑兵的优势的巨大作用在会战以后立刻就充分显示出来了,拿破仑在会战以后几乎没有获得任何战利品.由此可见,会战的胜利并不等于一切,难道获得胜利不总是主要的事情吗?
    在进行了这些考察之后,我们就很难相信骑兵和步兵八十年来所形成以及保持的比例是恰当的,都是根据它们的绝对价值得出的.相反,我们认为这两个兵种的比例经过多次的变动之后,将来还要跟目前一样继续变化,并且骑兵的绝对数量最后将大大减少.
    至于炮兵,自从发明了火炮以后,火炮自然而然是随着火炮重量的减轻和构造的日益完善而增多的.然而,从腓特烈大帝时代以来,火炮的数量差不多常常保持着每千人两门或三门的比例.这当然是战局开始时的比例,这是因为在战局过程中炮兵的损失不会象步兵那样大,所以在战局结束时,火炮的比例会明显增大,可能达到每千人三门.四门乃至五门.至于这个比例是否恰当,火炮的数量能不能继续增多而不致于会在总的方面不利于作战,这些问题只能靠经验才能解决.
    现在我们把整个考察的主要结论归纳如下:
    (1)步兵是主要兵种,其他两个兵种从属于它.
    (2)骑兵和炮兵不足时,能在作战指挥上通过更高的艺术以及更积极的活动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但这必须以步兵比对方强大得多作为前提,并且步兵越是精良,就越可能达到这一点.
    (3)炮兵比骑兵更加不可缺少,正是因为炮兵是主要的火力,并且在战斗中炮兵同步兵的关系更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