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上)-第一卷-第四篇-战斗-第四章
这种本能的要求到处都发生作用,处处都使人感到它的压力,所以成为几乎所有的战术机动和战略机动必得围绕的中心.
如果我们现在再研究一下胜利的总的概念,就能发现它包括三个要素:
(1)敌人的物质方面的损失大于我方;
(2)敌人的精神方面的损失大于我方;
(3)敌人放弃自己的意图,公然承认以上两点.
作战双方关于人员伤亡的报道从来都不会是准确的,也很少是真实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故意假报的,甚至公布的战利品的数目也很少是完全可靠的.因此,假如报道的战利品的数目不很大,那么是否真正获得了胜利还是值得怀疑的.至于精神力量的损失,除了把战利品作尺度以外,就压根没有适当的尺度可以衡量了.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只有一方放弃战斗可以作为另一方获得胜利的唯一确凿的证明.因此垂下军旗就等于承认自己是错误的,而敌人在这次战斗中是正确的和强于我们的.失败一方的这种屈服和耻辱同失去均势引起的其余一切精神后果是有差别的,它是构成对方胜利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对公众舆论以及对交战国和所有盟国的政府和人民发生影响的,刚好是这一部分.
但是,退出战场并不等于放弃意图,即使是经过一场顽强而持久的战斗之后退出战场也是如此.假如一个前哨经过一番顽强的抵抗后退却了,恐怕谁也不能说它放弃了自己的意图.甚至在以消灭敌人军队为目的的战斗中,也常常不能总认为退出战场就意味着放弃意图.例如,事先计划好的退却,就是一边退却一边还在消灭敌人.这全是我们在研究战斗的特殊目的时将要谈的问题.我们在这里只是想提醒,在大多数情况下,放弃意图和退出战场是难以区分的,退出战场在军内和军外引起的印象是不容忽略的.
对于一些没有声誉的统帅和军队来说,根据实际情况即使需要退却,也通常会感到特别为难.因为在一系列战斗中连续退却,虽然事实上并非失败,但给人们造成的印象却是节节后退,这种印象能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后退者不可能处处表白自己的特殊意图,借以避免这种精神影响,因为要想避免这种影响,势必公开他的全部计划,但很明显,这是完全违背他的根本利益的.
为了让大家注意到这种胜利概念的特别的重要意义,我们只要回忆一下索尔会战就够了.在这次会战中,战利品并不多,只有几千名俘虏和二十门火炮.当时腓特烈大帝考虑到整个情势,本来已经决定向西里西亚退却,但仍然在战场上停留了五天,并且以此宣告胜利.正象他自己所说的,利用这种胜利的精神效果,能比较易于地缔结和约.尽管他在劳西次的卡托利希-亨内斯多夫战斗和克塞耳斯多夫会战中又赢得几次胜利后才缔结了和约,可我们仍然不能说索尔会战是没任何精神效果的.
如果胜利震撼了敌人的精神,那么夺得的战利品就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对于对方来说这场失利的战斗便成为不平常的大败.在这种情况下,失败者在精神上常常会瓦解,会完全丧失抵抗能力,以致全部行动只能是败退,只能是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