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上)-第一卷-第三篇-战略概论-第九章

儿童资源网

战争论(上)-第一卷-第三篇-战略概论-第九章


    要在战争过程中利用出敌不意获得巨大的效果,就必须迅速地定下决心.积极地活动和进行强行军.腓特烈大帝和拿破仑是大家公认在这方面造诣最深的统帅,但是,从他们的战例中也可以看到,即便充分地做到了这一切,也不是总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腓特烈大帝在1760年7月曾非常出敌不意地从包岑袭击拉西将军,转而又袭击德累斯顿,在整个这段插曲中他不但实际上一无所得,而且丢失了格拉次要塞,使自己的处境显著地恶化.
    拿破仑在1813年曾经两次忽然从德累斯顿袭击布留赫尔(至于他上劳西次突入波希米亚就根本不用提了),两次都根本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而且是浪费兵力和时间,扑了个空,而且反而使德累斯顿差不多陷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因此,在战争中要通过出敌不意取得巨大的效果,只依靠指挥官的活动.魄力和果断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其他有利条件.可是,我们不是想完全否认出敌不意可能取得巨大的效果,只想指出巨大的效果与其他有利的条件是分不开的,而这些条件并不是经常具备的,也很少是指挥官所能够创造出来的.
    1760年的累格尼察会战是这样.腓特烈大帝在这次会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刚刚占领了一个阵地,在当夜又转移了,这完全出乎劳东的意料之外,所以使劳东损失了七十门炮和一万人.虽然当时腓特烈大帝为了避免会战,或者至少为了打乱敌人的计划,常常采取忽东忽西地运动的原则,但是14日夜间转移阵地,却恰好不是由于这个原因,而象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因为他不喜欢14日的阵地.因此,偶然性在这里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假如劳东的进攻不是偶然地碰上了腓特烈大帝在夜间转移了阵地,不是偶然地碰上了难以通过的地形,那么,后果就可能不是这样了.
    在这方面,这两位统帅也提供了另外两个突出的例子.1814年,当布留赫尔的军队离开主力军团向马恩河下游移动时,拿破仑对它进行了一次著名的袭击.要想用两天出敌不意的行军取得比这更大的战果是不容易的.首尾相隔三日行程的布留赫尔的军队被逐个击破了,遭受了相当于一次主力会战失败时那样的损失.这完全是出敌不意的效果,因为,假如布留赫尔预料到拿破仑可能对他袭击,他就根本不会这样组织行军了.这次出敌不意的袭击所取得的效果同布留赫尔行军组织的错误是分不开的.然拿破仑并不了解这些情况,因此,他的成功掺杂着一种幸运的偶然性.
    就是在较高的和最高的战略范围内,也有一些利用出敌不意获得巨大成果的战例.为了证实这点,我们只需指出以下几个例子就够了:大选帝侯同瑞典人作战时,从弗兰肯到波莫瑞以及从马克到扑烈哥尔河的两次辉煌的进军,1757年的战局;1800年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的那次有名的行动.在1757年的战局中,另一支军队交出战区并投降.在1800年这个战例中,一支军队投降后让出了整个地区.最后,还能举出腓特烈大帝侵入西里西亚作为一场完全出敌不意的战争的例子.上述各例中的战果都是很巨大的.可是,如果不把这种情况同一个国家由于缺乏活动力和毅力而没作好战争准备的情况(如1756年的萨克森和1812年的俄国)混为一谈,这种情况在历史上还是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