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上)-第一卷-第三篇-战略概论-第一章

儿童资源网

战争论(上)-第一卷-第三篇-战略概论-第一章


    在上述两种场合中,战斗只是有发生的可能,就已经产生了效果,因而这种可能性就成为实际的东西.假定在这两种场合敌人以优势兵力抗击我军,迫使我军没经过战斗就放弃自己的目的,那么,纵然我们没有达到目的,但我们原定在这里进行的战斗,依旧不是没有效果的,因为它把敌人的兵力吸引来了.就算整个行动是失利的,我们也不能说这个部署,这个可能发生的战斗是没有效果的,只是它的效果跟一次失利的战斗的效果相似而已.
    可见,打垮敌人和消灭敌人军队,只有通过战斗的效果才能实现,不管战斗已实际进行,或者只是作了部署而敌人并未应战.
    战斗的双重目的
    不过,战斗的效果是双重的,即直接的和间接的.如果战斗不是以直接消灭敌人军队为目的,而是通过别的活动来达到这个目的,也就是说是以更大的力量,曲折地去达到消灭敌人军队的目的,那么,这种战斗的效果就是间接的.一次战斗的直接目的有可能是占领某些地区.城市.要塞.桥梁.道路.仓库等等,但这些活动决不是最终目的.它们始终只能看成是取得更大优势的手段,其目的在于最终在敌人无力应战的情况下同他作战,因此,它们只能看成是中间环节,看作是通向有效要素的阶梯,决不能看成是有效要素本身.
    实例
    1814年,拿破仑的首都被占,于是战争的目的达到了.从巴黎开始政治的崩溃局势发生了作用,一条巨大的裂痕使这个皇帝的权势趋于崩溃.但是,这一切都必须按下述观点来分析:政治上的崩溃急剧地削弱了拿破仑的抵抗力和兵力,拿破仑再也不能进行任何抵抗了,因而联军的优势相对地增长了.这样,联军才有可能同法国媾和.假使当时联军的兵力由于外在的情况遭到了同样的削弱,因而就丧失了优势,那么,占领巴黎的重要性和全部效果也就消失了.
    我们探讨上述一系列的概念,是想指出这些概念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些概念是对事物唯一真实的自然的认识.有了这种认识,人们就会经常考虑:敌我双方在战争中和战局中每一刻发起的大小战斗会产生什么的效果?只有考虑这个问题,在制订战争计划或战局计划时才能确定一开始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如果不这样看问题,
    就会对其他活动作出错误的评价如果不习惯于将战争或战争中的各个战局看成是一条完全由相互衔接的一系列战斗所组成的锁链,如果认为占领某些未设防的地区或地点本身就有某种价值,那么,人们就会容易将这样的占领看作是举手可得的成果.如果这样来看问题,而不是把这样的占领看成是一系列事件中的一个环节,人们就不会考虑:这样的占领以后是否会带来更大的不利.这种错误在战史中确实是屡见不鲜!我们可以断言:跟一个商人不能把某次交易所得的利润存放不用一样,在战争中也不能把某次胜利放在全局的结果之外.同商人必须经常把全部财富投入交易一样,在战争中只有最终的结局才能决定每次行动的得失.
    如果指挥官的智力一直集中地用在一系列战斗(就事先所能预见的而言)上,那么他就一直是在通往目标的正道上行进,这样,力的运动就具有了一种不受外界影响的.恰如其分的速度,也就是说,意愿和行动就具有了一种不受外界影响的.恰当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