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上)-第一卷-第二篇-论战争理论-第五章

儿童资源网

战争论(上)-第一卷-第二篇-论战争理论-第五章


    在这里,批判地探讨原因和检验手段并不困难,局限于考察最直接的结果和目的时,事情总是很容易的.如果人们撇开同整体的联系,仅仅考察事物的直接关系,那么当然能随意地这样做了.
    但是,同世界上其他活动一样,在战争中组成整体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因而每一个原因,即使是很小的原因,也会对整个行动的结局发生影响,都会让最终的结果有所改变,尽管改变得很小.同样,每一个手段也肯定会影响到最终的目的.
    因此,只要一个现象还有考察的价值,就可以继续研究原因导致的结果,同样,人们不但以凭借直接的目的去检验手段,并且也可以把这一目的当作达到更高目的的手段来加以验证,这样,对一连串互相从属的目的进行探讨,一直到目的的必要性不被怀疑,不必再作检验时为止.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涉及到有决定性的重要措施时,应该一直考察到最终的目的,即直接导致媾和的目的为止.
    显然,在这样的向上追溯过程中,每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在判断时就有一个新的立足点.所以,同一个手段,从较低的立足点来看或许是合适的,但从较高的立足点来看却是必须摒弃的.
    在批判地考察某一军事行动时,研究某些现象的原因常常是同根据目的检验手段配合来进行的,因为只有研究原因,才能找到值得作为检验对象的东西.
    这样从下而上和从上而下地追溯,显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为事件离原因越远,支配它的各种情况和力量就越多.因而人们探讨的原因离开事件越远,人们需要同时考虑的别的原因就越多,并且还要辨别这些原因对事件可能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如果找到一次会战失败的原因,那么自然也就找到了这次失败的.会战影响整个战争结局的原因,但是这只是一部分原因.根据不同的情况,还有或多或少的别的结果的原因也影响着战争的最终结局.
    同样,随着立足点的不断提高,检验手段时的复杂性相应也就增大,因为目的越高,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所运用的手段也越多,所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做的或可能做的一切必须加以考察,因为战争的最终目的是所有军队都追求的.
    这样,有时就要扩大考察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对那些实际上没有发生.但很可能发生.因而不能不加以考察的事情也只得作出许多假定,因而人们就非常容易迷惑并遇到困难.
    当1797年3月拿破仑率领意大利军团由塔利亚曼托河进攻卡尔大公时,拿破仑打算在卡尔大公所盼望的援军还没有从莱茵河方面开来之前迫使他决战.如果只从直接的目的来看,这种手段是选得十分正确的,而且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当时,卡尔大公兵力很弱,在塔利亚曼托河只做了一次抵抗的尝试,当他看到行动坚决的敌方兵力十分强大时,放弃了诺里施阿尔卑斯山的山口和就出了战场.拿破仑利用这一幸运的胜利可以达到什么目的呢?他能一直进入奥地利帝国的心脏,支援莫罗和奥舍率领的两支莱茵军团的进攻,并进而和他们取得紧密联系.拿破仑也是这样考虑的,并且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是正确的.可是从较高的立足点,也就是从法国督政府(它能够而且应该看到,六星期以后才能开始莱茵战局)的角度来批判,拿破仑越过诺里施阿尔卑斯山的进军只能看作是过于冒险的行动.因为如果奥国人利用从莱茵河方面调来的援军在施太厄马克建立强大的预备队,卡尔大公完全可以用它们来攻击意大利军团,这样一来,不仅意大利军团可能全军覆没,而且整个战局也会遭到失败的厄运.拿破仑到菲拉赫后看清楚了这一点,所以他很乐意签订累欧本停战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