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十二年,隋炀帝要南巡江都,命令越王杨侑留守东都。有一半宫女不能随驾,哭着争相挽留炀帝。说辽东小国,不必烦劳圣驾亲征,希望能选择一个善战的将领去征讨它。她们攀住车驾想留住炀帝,以致指头流血染红了套马的皮带。炀帝不肯改变主意,就用绢帛写一首诗赠给留守的宫女们:我梦见了江南的美景,征讨辽东也只是出于偶然。
只要你们容颜不变,
离别的时间也仅限今年。
车驾出发,有百万的队伍作前驱。大桥尚未造好,就另外命令云屯将军麻叔谋,疏通黄河的水引入汴堤,使它能够航行大船。叔谋领命,所用手段很残酷,它用一种铁脚木鹅来试河水的深浅,鹅如果停止不动,就说是浚河的民工不尽力,成队的民工因此死在河水里。至今小孩子哭的时候,听人说“麻胡来”,就不敢哭了。有关他的那些骇人听闻的传言大都如此。
隋炀帝离开都城十天后,乘坐了南朝宋国人何妥进的牛车。车前面的一只轮子又高又大,轮子上有稀疏的钉子像刀刃一样,后面的一只轮子则很矮小,是用柔软的榆木制成的,使它滚动时不致打滑不前,车用牛拉(车名见《何妥传》)。从都城到汴郡,每天进献在车上服侍皇上的女子。车幔上垂挂着鲛绡网,上面杂缀着玉片和鸣铃,车子行走时,它们就被摇动而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以此混淆车中的笑语声,使车旁的随从们听不清。
长安进献了一名御车女叫袁宝儿,十五岁腰肢苗条,娇憨艳丽而妩媚多态。炀帝特别宠爱她。当时,洛阳进献合蒂迎辇花,说是从嵩山的山谷中采到的,大家原先都不知道此花的名字。采摘者觉得奇异就把它进献上来。正赶上炀帝圣驾到达,就把它命名为“迎辇花”。花瓣的外面是紫红色,里面洁白芳香,花蕊上满是花粉,花心深红,花蒂上并开着两朵花,翠绿的枝干映衬着,样子就像通草,无刺,薄薄的叶片又圆又长。花的香味浓郁芬馥,有时碰到衣襟袖子上,几天香味不散,嗅到这种香味,让人不想睡觉。炀帝叫袁宝儿拿着它,号称“司花女”。当时,炀帝正命虞世南在身边草拟《征辽指挥德音敕》,宝儿盯着他看了好久。炀帝就对虞世南说:“过去传说赵飞燕可以在手掌上跳舞,朕常说那是儒生在行文中的夸饰。哪里有人能这样做呢?现在我得到宝儿,才明白前人所说的是怎么一回事了。但宝儿颇多憨态。
现在她盯着你看,你是个才子,可以就此调笑她一下。”虞世南奉命,就写了一首绝句说:学着打扮,鸦黄还不大画得成,垂肩拖袖,真真憨态可掬。
正因那傻气,反得君王怜惜,
常常手捧花枝,陪伴圣驾而行。
炀帝阅诗,非常开心。
到达汴郡,皇上乘龙舟,萧妃乘凤舸,都用锦缎作风帆,彩丝作缆绳,奢侈浪费到了极点。龙舟的前面是舞台,台上垂挂着蔽日帘。这种帘子是蒲择国进贡的,用负山蚊睫缝合莲根丝,穿上小珠子编成,就是早晨的阳光强烈照射,那光线也透不进去。每条船上挑选妍丽白皙的高挑女子上千人,手拿金板雕镂而成的船桨,称之为殿脚女。
有一天,隋炀帝要上凤舸去,用手扶着殿脚女吴绛仙的肩头。他很喜欢吴绛仙的温柔美丽,与其他殿脚女不一样,喜爱得久久不肯移步。吴绛仙善画长蛾眉。炀帝见了她每每神色不能自制,回到车驾就召绛仙去,准备封她为婕妤。刚好绛仙下嫁给玉工万群为妻,所以未能办成。炀帝与绛仙睡觉的兴致过去后,就提拔她为龙舟桨手的头,号称崆峒夫人。从此,殿脚女们争相学绛仙画长蛾眉。主管宫中事务的官吏每天发给这些殿脚女五斛螺子黛,称之为蛾绿。那螺子黛产于波斯国,每颗值十金。后来征收不到那么多,就加进一些铜黛发给她们,只有绛仙受赐的螺子黛没有停止过。炀帝常靠着帘子看绛仙,好久都不肯离开,回头对到舟内来拜见的臣仆说:“古人说‘秀色若可餐’。像绛仙,真是可以解除饥饿埃”于是就吟成一首《持楫篇》赏赐给绛仙,那歌词说:旧时的小曲歌唱过桃叶的美,新妆的丽人比那落梅还要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