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八里庄的前世今生

儿童资源网

东八里庄的前世今生

  那时的八里庄,除了朝外的石板路,还有一条要道:二道沟。今天一提二道沟,大家就想起热电厂的循环水道。而在民国时期,这条沟是一条大旱沟,最深处有四五丈,可以走大车。它西起朝阳门外元老胡同下四条(今朝外北街与工人体育场南路相接处附近),东到通县(今通州区)。后八里庄北边还有几个大窑坑,是六里屯村民烧砖取土留下的,一下雨就积水,长满了苇子,很是荒凉。前八里庄附近,有一块坟地。白天,野兔蹿来蹿去;夜里,常常听见凄厉的叫声,分不清狗叫还是狼嚎。

  八里庄西边,直到小猪店(今小庄),都没有什么大村。西边最近的邻居,从地名上说应该是慈云寺。慈云寺是座古庙,占地约20亩。据《宸垣识略》记载,系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敕建,曾有御书石匾。寺庙附近也是大片的菜地,只有几户人家,很难把它称作村落。

  八里庄东边,以朝外石板路为界,路北有座“红衣庙”(也有人说是红墙庙),大致相当于后来鑫帝大厦的位置。据说,清朝的皇帝经过这里,也要停下来到庙里烧香。庙的附近,现在的京棉新城一带,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务达海墓。墓主爱新觉罗·务达海(1601年-1654年),是清太祖二弟穆尔哈齐第四子。早年屡次率部击败明军。顺治元年(1644年),随多尔衮入关。顺治十一年(1654年),务达海前往福建镇压郑成功,中途身染重病,只得返京,不久病死,谥号“襄敏”,就埋葬在这里。墓丘早已平覆,民国年间就很难找到具体位置了。从古墓一直向南,在石板路南边,有个村庄叫十里堡(pu)。堡字也写作“铺”,是驿站的意思。十里堡因为距朝阳门十里而得名,很可能也是在雍正年间形成村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八里庄成为北京纺织业重镇

  来到朝阳路南边,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门,左右两侧有两个红色手掌一般的雕塑,像是正要热情地鼓掌。门口立着一块牌子,上书几个大字:“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一位位衣着入时的年轻人,有说有笑,快步走入大门。

  这,就是昔日的北京第二棉纺织厂所在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3年到1957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的主要力量是发展重工业,而棉纺作为轻工业,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受到了政府的重视。1953年,根据首都城市区域规划,中共北京市委和纺织工业部决定在京东的八里庄兴建大型的纺织工业区。

  这里说的“八里庄”是广义的,不仅仅指东八里庄一个村子,还包括了慈云寺、十里堡等地,是乡镇一级的概念,也就是现在八里庄街道的前身。北平解放后,于1949年4月设立了八里庄乡,隶属郊二区,后来先后改属第十四区、第十区、东郊区、朝阳区。为什么用“八里庄”作为一个乡的名字呢?因为在这一带八里庄是最大的村子。1956年2月,在兴建棉纺厂的同时,撤销了乡的建制,始建八里庄街道,行政管辖范围东至十里堡京包铁路以西,西到红庙、西大望路(含马道口),南至通惠河,北到六里屯,面积约12平方公里。

  “一五”计划开展后,京东纺织城的建设紧锣密鼓地进行。仅以京棉二厂筹建处为例,在1953年12月至1954年3月期间,就购地730亩,迁建民房438间,迁移坟墓1979具,移植树木251株,办理28名农业青年转业。

  1954年9月,位于十里堡的京棉一厂率先建成投产;1955年和1957年,位于八里庄的京棉二厂、位于慈云寺的京棉三厂先后建成投产。三个工厂共有纱锭234376枚,自动织布机7284台。除了一厂和三厂的个别设备是从东德、日本引进的之外,其余全部是国产设备。每个厂子投产第二年就达到设计的生产能力。这样,在“一五”计划期间,在八里庄地区建成了93万平方米的纺织工业区,一举结束了北京“有布无纱”的历史。民国年间,北京人穿的衣服,面料是小作坊里织出的土布。如果想穿花布衣服,就得买洋布。50年代以后,有了自己的棉纺厂,北京人制衣、穿衣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