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八里庄的前世今生

儿童资源网

东八里庄的前世今生

  1958年,北京的棉纱产量达到了18万件,棉布产量高达2.45亿米,做到了印染坯布全部自给,80%的产品开始出口至东南亚国家,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纺织行业堪称解放初期北京的创汇大户,成为那个时代北京国民经济的一面旗帜。而八里庄这个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地名,由于棉纺织业的异军突起,逐渐被世人所熟悉。

  20世纪50年代,八里庄出现了现代化的居住区和街道

  从朝阳路南侧,通过八里庄的过街天桥,我来到了路北,进入了居民小区。最显眼的,是两栋高耸的塔楼。围绕着塔楼的,有不少三层或六层的居民楼。显然,它们不是同一个时期建设的。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伴随着工厂的建立,八里庄地区新型的生活区也崭露头角。从慈云寺到八里庄,再到十里堡,京棉三厂、二厂、一厂的宿舍,向西向东一字排开。以朝阳门外石路为界,路南是厂区,路北是生活区,一一对应,职工上班非常方便。生活区内,新建了大量三层高的红砖楼,作为职工宿舍。附近大量植树,做了相应的绿化,楼间点缀着一个个“小花园”。生活区设有医院、澡堂、理发室、中小学校、商店、礼堂(供文艺演出和放电影之用)、体育场等配套设施,可谓一应俱全。

  附近的道路也有了很大变化。后八里庄的二道沟,原来是条走大车的旱沟,此时被辟为热电厂循环水道。破旧的朝阳门外石路,被拓宽增修平行路板,定名为“朝阳路”,这一名称沿用至今。1960年,朝阳路上开通了由沙滩到十里堡的12路无轨电车(现在112路的前身),大大方便了纺织城居民进城。1955年,筑成了一条长1075米的八里庄路,北起后八里庄北侧,南至朝阳路,连接了前、后八里庄。1958年,由八里庄街道办事处牵头,因地制宜,以后八里庄北边的几个窑坑为中心建设公园,湖水面积约330亩。在工程期间,附近学校动员了成千上万的少先队员挖湖、植树、种花,为了纪念少先队员做出的贡献,公园被命名为“红领巾公园”。人们从朝阳路边的职工宿舍出发,经过先期修好的八里庄路,可以方便地到达红领巾公园南门。

  当时的纺织厂工人,上班的时候勤奋工作,到了星期天,如果不加班,大家换下工作服,在工人俱乐部唱歌、跳舞,到红领巾公园散步、划船、游泳,放松身心。八里庄,再不像过去那样荒凉凋敝,再不像过去那样贫穷落后,变成了纺织业腾飞的摇篮。

  改革开放后,随着产业调整,八里庄又呈现出新的面貌

  从小区向西走,我来到了八里庄路的南口。东边是莱锦创意产业园,西边是“住邦2000”——它们都是在改革开放后,在最近十几年才建起来的,分别取代了京棉二厂和京棉三厂。这样的产业调整,又是如何走过来的呢?

  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纺织厂逐渐恢复了科学的管理制度,生产又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京棉一厂生产的高级府绸,京棉二厂生产“铜亭”牌纯棉精梳纱、“花蕾”牌细纺均获国优产品称号。“景山”牌棉纱、“灯笼”牌氨纶纱、“珍珠”牌坯布等产品,在国际纺织制造业都名列前茅。仅仅京棉二厂一个单位,到1995年建厂40周年时,就已累计实现利税16亿元,成为全国棉纺行业利税大户和出口创汇大户。

  20世纪80年代初的八里庄,一栋栋崭新的6层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昔日三层的红砖楼房已经显得陈旧。很多职工搬进了新房,电视机几乎走进了每个家庭。

  狭窄的八里庄路两侧,逐渐形成了自由市场,每天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二道沟河的北岸,也在城乡接合部建起了鲁迅文学院。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纺织业开始了纵深的产业调整。纺织城所在地,原来是地广人稀的东郊,此时随着城市化的扩展,却成了人口密集的城区,显然不适宜再设置工厂了。按照北京工业布局的新规划,1997年京棉一、二、三厂整合为北京京棉集团,集团在原来京棉二厂所在地办公,而厂房设在顺义,标志着北京棉纺织业从城区迁出。从此,八里庄一带结束了纺织车间的机器轰鸣,进入了世纪之交的转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