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智天皇传
668年的一天,天智天皇在琵琶湖畔的高殿大宴群臣,正在君臣欢饮之际,大海人皇子借着酒意,突然操起长枪,刺穿了大厅里的地板,吓得群臣都不敢作声。天智天皇大怒,一定要把人皇子斩首不可。亏得中臣镰足再三求情,大海人皇子才得到赦免。由于中臣镰足的调解,天智天皇与大海人皇子二人还能以大局为重,互相克制,表面上不再发生冲突。
669年秋天,中臣镰足病逝,天智天皇十分悲痛,在举行葬仪时,他身穿白衣久久站在宫门口,望着送葬的队伍痛哭不止。中臣镰足的遗骨葬在京都,天智天皇的陵墓后来也建在京都,表示两人死后也不分离。
失去中臣镰足的从中协调,天智天皇与大海人皇子间的矛盾逐渐公开化了。671年5月,天智天皇正式任命大友皇子为太政大臣,苏我赤兄为左大臣,中臣金连为右大臣,苏我果安等3人为御史大夫。这样,上有天皇为最高首脑,下有太政大臣辅佐政务,实际上把大海人皇子架空了。这样的人事安排,已明确表示出天皇要重新考虑皇位继承的问题了。
这年8月,天智天皇开始生病,病情很快恶化。10月17日,天皇召大海人皇子到病床前,对他说:“我已经不行了,把皇位让给你。”
大海人皇子忙说:“不,请把皇位让给皇后,把国政托付给大友皇子。我为了报答你的恩情,将出家修行。”实际上大海人皇子早就看出了天智天皇的话是对他的一种试探。他曾亲眼目睹天智天皇怎样除掉古人大兄皇子、苏我仓山、有间皇子等政敌,深知天智天皇在皇位问题上是心狠手辣的,而且又觉察到大友皇子和苏我赤兄已经在进行阴谋活动,所以才这样说。天智天皇这才放心,当即准许大海人皇子出家。大海人皇子就在皇宫内剃去头发,交出武器,披上了天皇送他的袈裟,带着几个随身的仆人,连夜离开大津宫,前往吉野山中“修道”。当时有人提醒天智天皇不能放虎归山,但已为时过晚。
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大海人皇子所料,几天以后,大友皇子便同苏我赤兄等人“泣血盟誓”,共同谋划夺取皇位。天智天皇弥留之际,苏我赤兄等人拥到天皇的病床前,逼迫天皇认可大友皇子为皇位的继承人。12月3日,天智天皇逝世,仅过了3天,还在服丧期间的大友皇子就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天皇宝座,成为第39代天皇弘文天皇。
隐身于吉野山中的大海人皇子,对弘文天皇保持高度的警惕,他料定弘文天皇必然要对他采取行动,所以密切地注视着近江朝廷的动静。弘文天皇对大海人皇子的存在也深感不安。而朝廷内外确实弥漫着一种不稳定的气氛,有的官员公然弃官回家,以此表示对弘文天皇的不满。
672年,弘文天皇借口为天智天皇修建陵墓,在美浓、尾张等地大批证调人夫,并且发放武器给他们,实际上是组建军队。他们在守卫京城的同时,还卡断了通向吉野山中的运粮道路。大海人皇子得到消息,认为弘文天皇就会对他发起攻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拼搏。当时,大海人皇子处在极为不利的形势下,他的身边只有20余名随从,10多名女官,根本没有战斗力。如果弘文夭皇抢先发动进攻,胜利可以说唾手可得。但是弘文天皇毕竟缺少斗争的磨练,优柔寡断,坐失良机。6月22日,大海人皇子开始向他的领地美浓派出联络人员,在那里招募军队。24日,他亲自带随从离开吉野山,日夜兼程奔入美浓,一路上吸收汇合了大量对弘文天皇不满的人,队伍迅速扩大到数万人。大海人皇子以美浓为根据地,指挥军队向近江进发。
大海人皇子的军队分两路进逼近江大津宫。弘文天皇的军队虽曾拼命抵抗,最终没能抵挡住大海人军队的猛烈进攻,节节败退。仅仅一个月后,大海人皇子已经突破了大津宫的最后防线,攻占了大津宫。25岁的弘文天皇走投无路,自杀身亡。这次战争因为发生在壬申年,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壬申之乱”。第二年2月,大海人皇子在飞鸟净御原宫即位,成为第40代天皇天武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