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年3月,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再攻西夏。在贺兰山中段的克夷门遭到西夏军重创,蒙古军伤亡惨重。相持两个月以后,蒙古大军还是包围了中兴府。西夏国主亲自上城督战,守城将士拼死防御。两个月后,蒙军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趁天降大雨、河水暴涨之机,引水淹城。中兴府被围困达一月之久,城中居民淹死者无数。后来,城墙坍塌,决堤的河水四溢,蒙古军队也受到洪水的淹溺,在万般无奈之时,借夏主纳女求和之机,顺水推舟,同意退兵议和。
1218年12月与1224年9月,成吉思汗又分别两次调集兵力征伐西夏,西夏两位圜主遵顼、德旺虽调兵遣将拼死抵抗,皆因军事实力过于悬殊而屡战屡败,以请降遣人质作为条件,换取蒙古军退兵。此间,西夏军队广大将士誓死保卫自己的疆土,打过不少胜仗,给蒙军以沉重打击,一度极大地鼓舞了西夏军民的斗志。但是,就蒙夏之间整个战局而言,还是以西夏王国尽失西域的河、瓜、甘、肃、凉诸州而告终。
公元1226年2月,成吉思汗又借口西夏迟迟不纳人质,以65岁高龄统兵十万第六次攻打西夏。虽然西夏的各处守将忠心竭力,守城御敌,但最终抵挡不住蒙占铁骑,被—一攻破。同年11月,成吉思汗大军直扑中兴府的北方重镇灵州城。守城的将领是西夏名将嵬名令公,他在灵州城西黄河沿岸层层设防。然而天助成吉思汗,干里黄河,朔风成冰,蒙古铁骑冲过黄河杀将前来。嵬名令公率军迎战,西夏将士倒下一批,又冲上一批,以死相拼。终于阻住了蒙古军如潮的攻势,蒙古军开始拨马往回逃了。成吉思汗见了逃兵,不禁大怒,挥刀砍死几个逃兵,重整旗鼓,再次猛攻,这才歼灭了西夏守军。这场战争非常惨烈,是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所遇到的最顽强的抵抗。因而激怒了成吉思汗,他发誓要荡平西夏,于是就挥师包围了中兴府,同时派军队把外地的西夏守军各个击破。并于12月命令蒙古军队攻克盐州(西魏置,治所于五原,即今陕西定边,后入西夏,蒙古废之),派兵四处烧杀抢掠,西夏民众“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
1227年1月,成吉思汗留一部分兵力继续围攻中兴府,自己带领大部分军队渡黄河进攻积石州,以彻底卡断夏军后路。夏军日夜在都城坚守、抵抗。多次打退蒙军的进攻。5月,成吉思汗回师隆德,因天气炎热,在六盘山避暑休整,派人前往中兴府谕降。
6月,西夏京畿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史载:“地大震,宫室多坏,王城夜哭。”被蒙古军队围困达半年之久的中兴府,粮尽援绝,军民多患病,已失去了抵抗能力。西夏末主走投无路,只得派遣使节告谕成吉思汗,请求宽限一个月献城投降。
根据中国地震区划表,西夏王朝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区,地跨宁夏—龙门山和祁连山两大地震区,包括天水、西海固、民勤、银川以及河西走廊等地震带,其中民勤、银川、河西走廊三大地震带基本上位于西夏王朝的国土内,西海固地震带则处于西夏王朝的边缘地带,天水地震带对西夏王朝的影响不大。此外,陕北、陇东地区也时有地震发生。由此可见,西夏王朝处于地震多发区域。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西夏三号凌西北碑亭基址的过程中,发现在圆形的台基面上,出现有无规则的裂缝,且分布甚广,并延伸贯穿于圆形基址外,裂缝宽1至4厘米不等,深可通底,初步认定为地震所致。虽然有关西夏地震资料并不多见,但从仅有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地震对于西夏社会的深重影响。西夏建国后较早的一次地震发生宋哲宗元佑七年。西夏天佑民安三年(公元1092年),这年河西武威地区发生了地震,致使西夏佛教圣地护国寺佛塔受损。西夏梁太后和皇帝祟宗李干顺下诏动用大量人才、物力和财力于天佑民安四年(公元1093年)6月动工重修护国寺,次年正月十五工程完毕后金碧辉煌、焕然一新,遂立碑刻铭,以示纪念和庆祝,而这座碑铭,就是中华奇宝——《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但这次地震的强度并不大。公元1143年,西夏境内又发生强烈地震。震后,仁宗李仁孝立赈济法,下令按受灾的不同情况,减免租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