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盛世的开创者

儿童资源网

唐太宗:盛世的开创者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唐朝第二代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奉行大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使唐王朝迅速地达到了天下大治的局面。社会安定,生产恢复,人民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并且造成了皇帝兼听纳谏,广任贤良;大臣敢于发表和坚持自己的意见,上下一致,力求致治这样一种封建社会少有的政治风气,开创了被誉为贞观之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最突出的太平盛世,使大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奠定了大唐帝国290余年基业的基础,唐太宗也因此为中国封建帝王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被人们誉为“帝王楷模”。

  打出来的江山

  李世民于公元599年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自幼聪明敏捷,胆识过人。作为世代显赫的将门之后,他从小就受到了家庭尚武习俗的熏陶,所接受的教育也是骑射征战和文韬武略。他少时就熟读了《孙子兵法》,并且能够用孙子之言与父亲李渊讲论用兵布阵的策略,深得父亲的喜爱。青年时代的李世民更是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武艺。在青少年时代,李世民和全家随着父亲职务的不断调动,过着迁徙不定的生活,了解了大量的社会现实情况,见多识广,眼界开阔,逐渐形成了他意志倔强、豪放刚烈的性格特点,养成了爱动脑筋和善于思索的良好习惯,遇事头脑冷静、处置果断。这些性格和习惯,使青少年时代的李世民就开始显露了出众的才华。

  公元615年,隋炀帝巡查北方要塞时,突遭突厥始毕可汗几十万骑兵袭击,雁门(今山西代县)一带四十一座城失陷三十九座,隋炀帝困守雁门城内,将求救的诏书捆在木板上放进南流的汾水中,命令各地募兵救援。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就在这时应募入伍,隶属屯卫将军云定兴部下。李世民向云定兴献出疑兵之计:“始毕胆敢领兵围困天子,一定是估计到我们仓促应战无法增援解围,我们应当在白天遍设旌旗几十里,在夜里则擂鼓相应,敌人必定会以为大量救兵已到,便会望风而逃。如若不然,现在敌众我寡,万一敌军倾巢出击,我们就难以支撑了。”

  云定兴立即依计行事,突厥人果然中计,匆忙引兵退去。在这次解围战中李世民初露过人的军事才华。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本来是隋朝的大将,被封为唐公。隋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反抗隋炀帝。李世民也为国事担忧,常在父亲面前说起这些事。

  李世民有个好朋友,名叫刘文静,是晋阳县(在现在山西省)的县令。刘文静因为和一位反抗隋朝的农民起义领袖结成了亲家,隋朝官府把他关进了监狱。有一天,李世民去探望他。刘文静对李世民说:“现在天下大乱,可惜没有像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那样的人来收拾大局呀!”

  李世民说:“我正是来跟您商议这件大事的。您有什么好计策?”

  “现在各地反隋的有几万人,只要能把他们利用起来,夺取天下就像把手掌翻过来一样容易。您父亲统率着几万军队,晋阳城里也可以招收十万人,有了这支兵力,不用半年,就能得天下呀!”

  “您说的正是我所想的。”李世民十分高兴,可又有些犹豫地说,“就怕我父亲不同意啊!”

  这时候,李渊的军队在一次和外族的战争中打了败仗,他怕朝廷责备,十分着急。李世民乘机对父亲说:“您要是能顺应民心,起兵反隋,就能转祸为福!”

  “大胆!”李渊听了大吃一惊,“你再胡说,我就把你抓起来,交给县官去治罪!”

  “我看清了天下大势,才敢说这些话。”李世民不慌不忙地回答,“您就是去告发我,我也不想跑。”

  “唉!我哪能忍心告发你?只是让你不要再胡说八道罢了。”李渊说。

  第二天,李世民又来见父亲,劝他说:“我昨天的话,是万全之策,请您别再犹豫啦!”

  李渊长叹一口气,说:“昨儿晚上我想来想去,觉得你说的话也有理,就依你说的去办吧。”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