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在民间戏曲、江湖杂技上的使用,譬如傩戏、藏戏,都有使用面具的部分,面具在这些戏曲形式中往往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而四川的变脸等杂技则更是将面具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在这些传统曲艺中,面具成为了表达、传播、继承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同时,在西方的话剧和歌剧中,面具也同样频繁地出现在了观众视野中。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音乐剧《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中译名《歌剧魅影》、《歌剧院幽灵》等),它同时也是一部凄婉的、充满悬疑色彩的爱情故事。
《歌剧魅影》的音乐剧改编自法国悬疑作家加斯通·勒鲁的同名小说,故事描述了一个面目畸形的音乐天才埃里克和歌坛新星克里斯蒂娜之间的爱情故事。埃里克藏在歌剧院中,爱上了女歌手克里斯蒂娜,并用自己超人的音乐天赋帮助克里斯蒂娜一夜走红,但克里斯蒂娜早已心有所属,满怀嫉恨的埃里克在歌剧院制造了一起又一起奇诡的意外,并最终掳走了克里斯蒂娜。
在音乐剧的改编中,导演哈罗德·普林斯和作曲安德鲁·劳伊德·韦伯绝妙的携手合作让这部本身就奇诡惊险的爱情传奇迸射出了更亮眼的火花,韦伯在音乐中运用的超现实处理手法和异化声音的手段自不待言,导演将男主角的形象处理成一个戴面具的神秘魅影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在音乐剧中,幽灵般徘徊于虚幻与现实的音乐风格之间的,是那个神秘、鬼魅的男主角埃里克,他隐藏在幕后,策划着一切,又破坏了一切。他那戴着面具的形象给他增添了许多神秘感和恐怖感,没人知道他的身份,没人知道他的目的。而这一切的感官刺激,就在高潮时女主角揭开他的面具露出畸形的面容时达到了顶峰。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完美的舞台悬疑剧,而面具在其中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
这部音乐剧也印证了,面具与恐惧难以分割的关系,并非所有的面具都具有恐怖的效果,但面具确实是造就惊悚氛围奇佳效果的道具之一。
紧随其后的电影的出现,让面具的艺术魅力陡然上升到了一个顶峰。相比舞台艺术,影视艺术可以更细微地展现一切画面的效果,坐在剧场中看着舞台上的众生百态,远没有电影中那样细致入微。电影让一切更加真实,更加具有感染力。
而面具在电影中的使用,几乎是伴随着电影,一起走到了现在。
长在脸上的面具:特效化妆术
不同于戏曲戏剧艺术,电影对于展现一种氛围,渲染一种情绪,有时并不需要一个过于抽象的概念,由于观众可以更细微地观察到一帧帧的精彩画面,所以原有的面具形式需要一种全新的改进,那就是化妆术。
电影的化妆术可以看作是直接在脸孔上绘制出一幅面具,而不是粗糙地让扮演者佩戴着一幅勾画着什么的面具,这让人们可以更好地利用面部的表情,来扮演一幅完全不属于自己的脸。
现代电影在悬疑电影中极为频繁地使用化妆术来制造悬疑惊悚的气氛,而由此诞生出的表演大师和化妆大师更是不胜枚举。他们如同上帝赐予人间的宠儿,用不同的面容和表情,展示着无尽的悲欢离合。
诞生于1968年的《人猿星球》就是一部可以载入史册的使用面具的经典科幻悬疑电影,在片中占有重要篇幅的猿族(在片中还被细分为了军事阶级大猩猩、科学家黑猩猩和政治家红毛猩猩),其化妆困难程度考验着制作者团队。
负责《人猿星球》化妆工作的是化妆特效设计大师John Chambers,他在片中为不同职能、性格的猿族设计了各具特色的形象,而形象的逼真度和塑造的悬疑氛围在那个年代,堪称划时代的创举。
在电影中,John Chambers采用了革命性的乳胶来制作面具,先用演员的脸型塑做出模具,然后倒入乳胶制作面具,成形后再粘上演员的脸,这样演员的表情也能体现出来,这在后世的化妆特效中是习以为常的技术。但在当时却是开创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