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位数一数二的化妆大师Rick Baker则创造了另一个盛举:影史上第一个“镜头内”(不借助后期处理、直接由镜头拍摄获得)的狼人变形特效。
恐怖电影《美国狼人在伦敦》,描写两名美国青年大卫和杰克到英国伦敦旅行,露宿荒野时遭狼群攻击。杰克当场死亡,而大卫身受重伤住在院疗养。住院期间,大卫不时梦见死去的好友杰克向他示警。而直到月圆之夜,大卫的身体出现巨大变化,才明白自己遭遇了什么,他变身成为75身毛茸茸的狼人,失去理智地上街杀人。
这部传统恐怖电影因Rick Baker鬼斧神工一般的化妆技术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化妆奖,电影中变身时的一幕幕逼真生动,在那个年代的恐怖电影中独占翘楚。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化妆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面具”越来越真实、越来越和原本的面容融为一体,越让人“细思极恐”。
当代惊悚电影的大师级导演蒂姆·波顿就是一个十分擅长使用面具的匠师。《蝙蝠侠归来》中的小丑,《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疯帽子,都有着虽然并不复杂,但通过简单的颜色组合同样达到了奇诡效果的化妆之术。
而实际上如果我们将“面具”的概念进一步地放大,即:改变人类形象的一切化妆都是在原有人格上赋予的面具。我们将会发现蒂姆·波顿几乎所有经典作品都具备这一特质。而个中翘楚,不必多言——《剪刀手爱德华》。
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中,爱德华是一个拥有一双剪刀手的怪人,他孤独地生活在古堡里,直到闯入古堡的化妆品推销员佩格把他带回家,才让他走进了人类的世界。单纯的爱德华爱上了佩格的女儿金,金也慢慢地被爱德华的善良所吸引。但是,一连串的意外事情让周围的邻居对爱德华的态度从喜欢变成了无法接受,爱德华痛苦地发现,他总是好心办坏事,连自己的爱人都不能拥抱。或许,他注定就不属于这个世界。
这部电影中饰演主角爱德华的约翰尼·德普脸上并没有化什么妆——除了一些疤痕和可以称之为苍白的面色——但是剧中他那如古树枝桠一般的乱发和一双惊悚意味十足的剪刀手却下足了心思。在爱德华的身躯上加上这样的一重“面具”,强化了他的怪异和恐怖,而这一切与他善良的心灵矛盾重重,让他在世俗之中举步维艰。在增加神秘感和恐惧感这方面,这一幅妆扮可称得上是独具匠心。
同时,中国电影中的化妆术也有着独具特色的发展,致力于东方电影风格的一系列经典化妆也让人印象深刻。
宫廷悬疑巨制《夜宴》中的面具,成功衬托出了阴谋重重的宫廷氛围:在改编自中国传统恐怖小说《画皮》的系列电影中,华人化妆师团队的惊艳发挥也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国内剧本的完成度跟不上化妆水平却也十分令人遗憾:改编自真实谋杀案的惊悚电影《维多利亚一号》,则是香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B级片,在鬼才导演彭浩翔和化妆师的通力合作之下,每个人的死亡方式都别具特色。
不断进步的电脑技术正在全面占领电影特效工业,如今的电影中,那些惊悚的面容或装扮往往直接由电脑特效来完成。
可以预见,在未来,越来越多的面具开始借助“虚拟技术”诞生并普及。或许有一天,我们参加万圣节,不再需要精心绘制面具,打扮妆容,而只要一个3D的立体投影,就可以让自己化身为另一个形象。
不过,借用前文中提及到的经典化妆师Rick Baker的一句话:“当演员穿着动作捕捉服在绿幕前演出时,他们的表演一定会有所缺失。而当他们照镜子时就能真切地看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时。其表演也一定会被注入某种特殊的魅力。”真实的面具和化妆术,将远远不是虚拟技术可以彻底取代的,如同那千百年前,在脸上画上油彩花纹,在祭祀典礼上舞蹈祈福的祖先一般。
是的,当我们用面具来表达内心、威慑外物、制造惊悚时,那些源自我们内心的最真实的情感,也正从千年之前穿越而来,紧覆在我们的面容之上,向所有的人类传达着永恒的主题——恐惧。